药性 | 平 | 热 |
药味 | 苦 | 辛 |
归经 | 心经 | 肺经 |
主要成分 | 茎叶含少量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并含枸橼酸(citricacid)酒石酸(tartaricacid),苹果酸(malicacid)等。叶中尚含槲皮甙(quercitr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瑞诺甙(rey-noutrin),萹蓄甙(avicularin),金丝桃甙(hyperin),芸香甙(rutin)[1,2],以及较多的叶绿醌(plastoquinone)C和B[3],鞣质约17%[4]。 |
含大枫子油(为大枫子油酸、次大枫子油酸等的甘油酯)、蛋白质。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浸渍。 |
外用适量,内服量参考扫风丸。 |
注意事项 | 1、种子有毒。内服可致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者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性变。见《广西本草选编》。 | |
临床应用 | 1、治疗麻风。可用大枫子煅末加轻粉,以麻油调制后外涂患处,同时可配合内服扫风丸(以大枫子为首味药),治疗瘤型和结核型麻风,根据短期观察,可使症状减轻,又可采用其制大枫子酸乙酯,作肌肉注射。 | |
功效主治 | 祛风湿;解热毒。主风湿关节疼痛;蛇咬伤;漆疮 |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麻风。外用治毒疮,疥癣,手背皱裂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