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平 | 寒 |
药味 | 甘 | 苦 |
归经 | 胃经 | 心经 |
主要成分 | 含多种甾体皂苷,其中有重楼皂苷Ⅰ、Ⅱ(polyphyllin Ⅰ、Ⅱ),偏诺皂苷元(pennogenin)的皂苷、薯蓣皂苷(dioscin)、纤细薯蓣皂苷。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磨汁、捣汁或入散剂。 | |
注意事项 | ⑴体虚,无实火热毒,阴证外疡及孕妇均忌服。 ⑵《本草汇言》:热伤营阴吐衄血证忌用之。 ⑶《本经逢原》:元气虚者禁用。 ⑷《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七叶一枝花有毒部位,地下茎,皮部含毒较多。中毒症状:恶心、呕吐、头痛,严重者引起痉挛。解救方法:洗胃,导泻,内服稀醋酸,如痉挛则用解痉剂等,对症治疗。 ⑸该品性味苦寒,有小毒,含蚤休苷、蚤休士宁苷及生物碱等。超量应用可致中毒。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脏均有毒害作用。主要为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眼花、头痛、腹泻、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唇绀,严重者痉挛、抽搐、脉速、心律不齐、心音迟钝 |
|
临床应用 | ||
功效主治 | 柔肝补肾;和胃止痛。肾虚耳聋;胃痛;疳积;少年白发。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仆伤痛,惊风抽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