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寒 | 热 |
药味 | 甘 | 辛 |
归经 | 肝经 | 胃经 |
主要成分 | 含钩藤硷及异钩藤硷,均属吲哚类生物硷。 | 含胡椒碱、挥发油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30g。不宜久煎;或入散剂。 | 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XIU鼻;或为丸纳龋齿孔中,或浸酒擦患处 |
注意事项 | 1.《本草新编》: 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2.《本草从新》:无火者勿服。 | 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均忌服。 1.《本草衍义》: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2.《纲目》: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
临床应用 | 1、用于热证抽搐。无论小儿或成分的高热抽搐,都常用钩藤。小儿急惊风尤为多用,在小儿高热而有抽搐倾向者,用钩藤有预防作用,对程度较轻的抽搐也有止痉作用。但对抽搐较重者,钩藤的止痉作用较弱。又单用效力不甚显著,须配羚羊角或犀角、天麻、全蝎,以加强清热,止痉作用,方如羚角钩藤汤。 | 挥发油成分对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及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
功效主治 | 清热镇惊、平肝熄风。惊痫抽搐,头目眩晕。 |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头痛;牙痛;鼻渊;冠心病心绞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