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寒 | 热 |
药味 | 苦 | 辛 |
归经 | 肝经 | 胃经 |
主要成分 | 茎含小檗碱(berberine)1.58%,还含掌叶防已碱(palmatine)及微量的药根碱(jatrorrhizine)。 | 含胡椒碱、挥发油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XIU鼻;或为丸纳龋齿孔中,或浸酒擦患处 |
注意事项 | 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均忌服。 1.《本草衍义》: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2.《纲目》: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 |
临床应用 | 挥发油成分对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及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 |
功效主治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泄泻;痢疾;黄疸;热淋;咽喉肿痛;口疮龈肿;火眼目赤肿痛;痄腮;乳痈;疖肿;烫伤 |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头痛;牙痛;鼻渊;冠心病心绞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