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温 | 平 |
药味 | 甘 | 甘 |
归经 | 肺经 |
主要成分 | 含甘草甜素,属三萜类皂甙,加水分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新甘草甙等。 | |
用法用量 | 6~15g。 |
内服:煎汤,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
注意事项 | 1.清热燥湿剂往往不用甘草,如白头翁汤、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饮、连朴汤、泻心汤、四妙丸等均无甘草。甘不利于湿的排泄,若苦寒燥湿药与渗湿利尿药合用的方剂则不在此例,如龙胆泻肝汤;2.固涩剂中多不用甘草,如敛汗固表的玉屏风散、牡蛎散,涩精缩尿的固精丸、缩泉丸、桑螵蛸散,涩肠固脱的桃花汤、四神丸等;3.消剂中不用甘草,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枳术丸等。本品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藻戟芫遂俱战草)。炙甘草:甘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益气补虚,化痰止咳,缓急止痛,益阴生阳,补脾缓中之品。 1.《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2.《药品化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3.《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
|
临床应用 | 1.对多种致病毒素有解毒作用,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2.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3.有祛痰、镇咳作用;4.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5.有降血清转氨酶作用;6.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7.有强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 |
功效主治 | 果(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树皮:消炎,止血,止泻。用于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根:行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 |
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