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寒 | 凉 |
药味 | 甘 | 苦 |
归经 | 肾经 | 肺经 |
主要成分 | 每100克含水分88克,蛋白质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物2.4克,灰分1.3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又每公斤蛏干含碘1900微克。 | 含小檗碱、小檗胺、药根碱、掌叶防己碱、木兰碱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食,50-100g(鲜品可用至250g)。 ①治湿热水肿:蛏干二两,炖蒜头梗服。(《泉州本草》) ②治中暑血痢:蛏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 |
用量9~15g。 |
注意事项 | ①孟诜:"天行病后不可食。" ②《医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泻。" |
|
临床应用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 |
功效主治 | 补阴,清热,除烦。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 ①《嘉祐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 ②《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 ③《医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烦去热。""干食,补心滋阴。" ④《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退胸中邪热。主治湿热水肿,中暑血痢。" |
补肺气,退潮热,益肝肾。用于肺结核潮热,咯血,腰膝无力,胃火牙痛,日赤肿痛,头痛;肠炎腹泻,黄疸性肝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