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寒 | 平 |
药味 | 甘 | 咸 |
归经 | 肺经 |
主要成分 | 含碘、昆布素(多糖类)、藻胶素、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褐藻氨酸。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者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 | 6~9g。处方举例:昆布消疬汤:昆布9g、海藻9g、夏枯草15g、牡蛎30g(先煎)、柴胡6g、白芍9g、陈皮6g,水煎服。2、裙带菜来源:为褐翅藻科植物带菜干燥的叶状体。产地:主产于辽宁、山东、浙江。性状鉴别:形状与上种相似,用水浸软后,可出大量粘液。完整者长20~100厘米,叶片轮廓长卵圆形,羽状深裂。质薄柔滑,半透明极易剥离成两层,叶中央有一条肥厚的筋脉,裂片长舌形,全缘。气腥,味咸。3、海带来源:为海带科一年或二年生大形褐藻类海带科植物海带干燥的叶状体。产地:自然生长的海带分布限于辽宁和山东两个半岛。人工养殖的已推广到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性状鉴别:叶状体多纵叠捆成把,全体绿褐色或黑褐色,少有棕黄色。表面被有白色盐霜。革质而硬脆或质薄而脆。用水浸软展开后,完整者长达1米~6米,宽7~20厘米以上,固着器呈叉状分歧。柄部粗短,下部圆柱形。叶状体长带状,革质或质薄柔滑,半透明状,中部较厚。由中部向两侧渐薄。全缘或有波状皱褶。气腥,味咸。以上三种均以色黑褐,质厚,无砂石者为佳。炮制:切咀,生用。效用:同海藻。注:①大部分地区习用的昆布为上述三种,常混同药用,但以昆布为正品。②广东习用的“昆布”,别名海白菜,为绿藻类石莼科植物石莼及孔石莼的干燥叶状体。呈不规则的片状,黄绿色、质薄如纸,较易破碎。用水浸软后呈膜状薄片,似干白菜叶。气腥,味微咸。河南、福建、湖北少数地区也以之作昆布代用品。据《海药本草》记述本品:“主风秘不通,五隔气,并脐下结气,煮汁饮之,湖人用治疳疾”。与昆布疗效不同。③湖南习用之昆布为萱科藻类植物鹅肠菜干燥的叶状体。呈不规则团块,棕褐色或褐色。质薄脆,用水浸软展开呈长带形,长10~40厘米,宽1~2.5厘米,丛生于一盘状固着器上。气腥,味咸。 |
注意事项 | 植物名实图考》:虚寒者不宜。 | ①大部分地区习用的昆布为上述三种,常混同药用,但以昆布为正品。②广东习用的“昆布”,别名海白菜,为绿藻类石莼科植物石莼及孔石莼的干燥叶状体。呈不规则的片状,黄绿色、质薄如纸,较易破碎。用水浸软后呈膜状薄片,似干白菜叶。气腥,味微咸。河南、福建、湖北少数地区也以之作昆布代用品。据《海药本草》记述本品:“主风秘不通,五隔气,并脐下结气,煮汁饮之,湖人用治疳疾”。与昆布疗效不同。③湖南习用之昆布为萱科藻类植物鹅肠菜干燥的叶状体。呈不规则团块,棕褐色或褐色。质薄脆,用水浸软展开呈长带形,长10~40厘米,宽1~2.5厘米,丛生于一盘状固着器上。气腥,味咸。 |
临床应用 | 1.用于止痛:取积雪草晒干研细,每日 1-1.5钱,3次分服。治疗脑、背及腰部外伤性疼痛42例,27例止痛,14例好转, 1例无效。 2.治疗传染性肝炎:取鲜积雪草4两,加水500ml,浓煎成250ml,趁热加入冰糖2两溶化,分2次空腹服,7天为一疗程。治疗10例,服药4天黄疸消退、食欲改善、恶心呕吐消失者3例,服药1同黄疸消退、消化道症状好转、胃纳增进者5例。肝肿大于服药二疗程消退2例,三疗程消退5例,四疗程消退3例。 3.处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者取积雪草(干)1000g,水煎2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000ml,加防腐剂,pH调至6左右。每服10ml,5岁以下儿童减半,每日3次,空腹服,连服3天。处理30例流脑带菌者,3天后连续3次作鼻咽分泌物采样培养,结果转阴24例,较磺胺噻唑对照组的转阴率高。 |
主要用于治疗瘿瘤(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对早期增生性肿大有一定效果,但需长期(3月~半年)坚持服药,常配海藻,方如海藻玉壶丸加减。又治慢性颈淋巴腺炎,常配夏枯草、牡蛎等,方如昆布消疬汤。又可用于防治高血压、煎汤常服。用量:6~9g。处方举例:昆布消疬汤:昆布9g、海藻9g、夏枯草15g、牡蛎30g(先煎)、柴胡6g、白芍9g、陈皮6g,水煎服。 |
功效主治 | 发热;咳喘;咽喉肿痛;肠为为;痢疾;湿热黄疸;水肿;淋证;尿血;衄血;痛经;崩漏;丹毒;瘰疬;亲疮肿毒;带状疱疹;跌打肿痛;外伤出血;蛇虫咬伤 | 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