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寒 | 热 |
药味 | 苦 | 辛 |
归经 | 心经 | 心经 |
主要成分 | 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至今未见报 道,作者对其酸水可溶部分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分离得到6个原小檗碱型化合物并鉴定了结构,它们分别为小檗碱(1),巴马汀(2)、Dehydrocapaurinine(3)、药根碱(4)、非洲防己碱(5)、Jatrorubine(6)。这6种生物碱均首次从安徽 小檗中分离得到。 |
|
用法用量 | 3~5钱。 | 内服:煎汤,6-9g;或研末,每次0.3-0.9g。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
注意事项 | ||
临床应用 | ||
功效主治 | 清热燥湿,利尿杀虫。主治黄疸,目疾,热痢下血,淋浊带下,疮疡热毒,毒蛇咬伤,小儿疳积。 | 理气止痛。主胃寒腹痛;腰腿疼痛;跌打损伤 清热化痰,解毒利尿。用于肺热咳嗽,肺结核,咳血,哮喘,水肿,小便不利;外用治痈肿,烧烫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