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温 | 平 |
药味 | 苦 | 苦 |
归经 | 心经 |
主要成分 | 含挥发油、蛋白质、胡萝卜素及核黄素等。 | |
用法用量 | 内他:煎汤,5-10 g;消食积单味可用至15-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敷;或感想末掺。 | 内服:煎汤,9-15g;研末,3-6g。外用:适量,鲜草捣敷。 |
注意事项 | 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忌服。 1.《卫生易简方》:不可过多,令人吐利。 2.《本草经疏》: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 |
临床应用 | 具有解痉,抗菌,促血凝,加速血液循环等作用。 | ①治蚯疽(小儿外生殖器焮肿),小便不利:鲜蚯疽草和冬蜜捣烂敷贴。(《福建民间草药》)②治疗毒肿痛:鲜蚯疽草和米稀饭,加食盐少许,捣烂敷贴,日换二次。(《福建民间草药》)③治扭伤肿痛:干茯苓菜研末,每次二钱,酒送服;另用鲜花等菜捣烂调些酒,敷伤处。(《福建中草药》)④治毒蛇咬伤:鲜茯苓菜捣烂敷伤处。(《福建中草药》) |
功效主治 | 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癥瘕;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烫伤;食积腹痛;泄泻痢疾 | 活血调经;解毒消肿。主月经不调;扭伤肿痛;疔毒;毒蛇咬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