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寒 | 热 |
药味 | 苦 | 甘 |
归经 | 肺经 | 肝经 |
主要成分 | 广豆根含苦参硷、氧化苦参硷、臭豆硷、甲基金雀花硷;又含染料木素及另一酚性物。山豆根含蝙蝠葛碱。 | 种子含油2%。所含脂肪酸主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并含少量甾醇。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0g;或磨汁;或研末;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含漱,或捣敷。 | 外用:煎水含漱或捣敷。内服:煎汤,1.5~3钱。 内服:适量,煎水含漱或捣敷。内服:煎汤,6-9g;或浸酒。 |
注意事项 | 1、广豆根成分:含苦参硷,氧化苦参硷、臭豆硷,甲基金雀花硷等多种生物硷及B-固甾醇,酚性成分,异黄酮。 2、虚火喉痹及脾胃虚寒泄泻者禁服 |
|
临床应用 | 1、治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属实热症者,配玄参、桔梗等,或射干、牛蒡子,方如喉痛方,可消肿止痛,但虚火所致咽喉肿痛,则不适用。 | |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 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主咽喉肿痛;疔疮;咳嗽痰喘 治急性扁桃体炎,疔疮。①《药性论》:明目。②《唐本草》:疗疔疮。③《本草图经》:治风,益男子元气,妇人败血。④《本经逢原》:善能续筋,消疔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