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寒 | 凉 |
药味 | 苦 | 甘 |
归经 | 肺经 | 心经 |
主要成分 | 广豆根含苦参硷、氧化苦参硷、臭豆硷、甲基金雀花硷;又含染料木素及另一酚性物。山豆根含蝙蝠葛碱。 | 全草粗皂甙水解产物含多种三萜类皂甙元:相思子皂醇(abrisapogenol)A、C、B、D、E、F、G,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葛根皂醇(kudzusapogenol)A,槐花二醇(sophoradiol)广东相思子三醇(cantoniensistriol),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光果甘草内酯(glabrolide)。还含相思子皂甙(abrisaponin)1,胆碱(choline)和相思子碱(abrine)。 根中含大黄酚(chrysophanol)和大黄素甲醚(physcion)。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0g;或磨汁;或研末;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含漱,或捣敷。 | 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注意事项 | 1、广豆根成分:含苦参硷,氧化苦参硷、臭豆硷,甲基金雀花硷等多种生物硷及B-固甾醇,酚性成分,异黄酮。 2、虚火喉痹及脾胃虚寒泄泻者禁服 |
凡虚寒体弱者慎用。 |
临床应用 | 1、治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属实热症者,配玄参、桔梗等,或射干、牛蒡子,方如喉痛方,可消肿止痛,但虚火所致咽喉肿痛,则不适用。 | |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 清热利湿,散瘀止痛。主黄疸型肝炎,胃痛,风湿骨痛,跌打瘀痛,乳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