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温 | 寒 |
药味 | 辛 | 苦 |
归经 | 胃经 | 肝经 |
主要成分 | 含挥发油,其中有乌药烷、乌药烯、乌药醇等。 | 果实含驱蛔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以及多种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melianone)、脂苦楝子醇(lipomelianol),21-O-乙酰川楝子三醇(21-O-acetyltoosendantriol),21-O-甲基川楝子五醇(21-O-methyltoosendan-pentaol)。 |
用法用量 | 3~12g。 |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忌服。《纲目》:茴香为之使。 | |
临床应用 | 前任认为本品“不刚不燥”,且镇痛作用较强,能“通理上下诸气”。现代广泛用于由气滞、气逆引起的腹部痛证,尤以治下腹胀痛效果更佳。 | |
功效主治 | 舒气、温中、散寒、止痛。胸胁胀痛,脘腹冷痛,反胃吐食,小便频数,上气喘急等症。 | 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头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