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温 | 平 |
药味 | 甘 | 甘 |
归经 | 脾经 | 肺经 |
主要成分 | 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苍术醇,另含白术酮、维生素A类物质等。 | 含甘草甜素,属三萜类皂甙,加水分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新甘草甙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 内服:煎汤,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
注意事项 | 1.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2.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3.《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 1.清热燥湿剂往往不用甘草,如白头翁汤、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饮、连朴汤、泻心汤、四妙丸等均无甘草。甘不利于湿的排泄,若苦寒燥湿药与渗湿利尿药合用的方剂则不在此例,如龙胆泻肝汤;2.固涩剂中多不用甘草,如敛汗固表的玉屏风散、牡蛎散,涩精缩尿的固精丸、缩泉丸、桑螵蛸散,涩肠固脱的桃花汤、四神丸等;3.消剂中不用甘草,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枳术丸等。本品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藻戟芫遂俱战草)。炙甘草:甘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益气补虚,化痰止咳,缓急止痛,益阴生阳,补脾缓中之品。 1.《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2.《药品化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3.《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
临床应用 | 主要用于补脾。1、用于脾虚泄泻,表现大便溏泄、饮食减少、上腹胀满、舌淡苔白、脉沉,多由于胃肠功能差,肠壁吸收功能减退所致。常见于慢性消化不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此时宜以白术配木香、砂仁、枳实等,能健胃消食,止泻除满,增进食欲;一般情况下和参苓白术散亦好;如虎寒较甚,则配党参、干姜等,方如理中汤,此方为治疗脾胃虚寒泄泻的代表方。2、用于脾虚水肿,有肢体浮肿、面色苍黄、食欲不振、大便稀烂、神倦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等症状者(例如肾性水肿、营养性水肿以及妊娠水肿等)。多与利水渗湿药配伍,轻症者可用五苓散,或在五皮饮内加入白术,增强利尿作用,此方对妊娠水肿疗效较好。如脾肾虚寒显著,则需配附子、干姜(或生姜),方如实脾饮和温阳利水汤(旧名直武汤)。3、用于脾虚自汗,特别是治疗小儿病后食欲不振,体弱自汗,白术常不可少,可与淮山药、糯稻根、芡实等配伍。阳虚自汗,平日易伤风感冒者,可与黄芪、防风配伍,方如玉屏风散,能止自汗,提高肌表抵抗力,预防感冒。4、用于关节风湿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功用与苍术基本相同,常配威灵仙、防己、桑枝等,取其有健脾去湿和镇压静止痛作用。5、用于安胎,与黄芩配伍。 | 1.对多种致病毒素有解毒作用,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2.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3.有祛痰、镇咳作用;4.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5.有降血清转氨酶作用;6.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7.有强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
功效主治 |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利水,止吐泻,止汗,安胎。中气虚弱,脾运不健引起的消化不良,水肿胀满,呕吐泻痢,胎动不安,体虚自汗等症。中气虚弱,脾运不健引起的消化不良,水肿胀满,呕吐泻痢,胎动不安,体虚自汗等症。 | 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