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名称: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
功效主治:本品用于不能或功能不全或被禁忌经口/肠道摄取营养的成人患者。
用法用量:本品可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进行输注。
化学成分:脂肪乳 氨基酸(17) 葡萄糖
性状:葡萄糖注射液、氨基酸注射液为无色/微黄色的澄明液体,脂肪乳注射为白色乳状液体。
药物相互作用:只有在相容性得到证实的前提下,且所有的添加操作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其它治疗药物或营养药物方可加入到本品中。从用药的安全性出发,添加药物后的混合液应立即使用,如需存放,2-8℃下混合液的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
不良反应:本品与所有高渗输液一样,如采用周围静脉输注有可能发生静脉炎。导致静脉炎的因素很多,包括输液管类型、直径与长度、输注时间长短、液体的pH值和渗透压、感染/静脉被穿刺的次数。因此建议已输注本品的静脉不再用于其它输液添加剂注射使用,并建议每日更换输液针刺入的位置。输注英脱利匹特(脂肪乳注射液)可能会引起体温升高(发生率<3%),偶见寒战、恶心/呕吐(发生率<1%)。另有输注过程中出现肝功能酶一过性升高的报告。输注英脱利匹特产生其它不良反应更为罕见。超敏反应(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珍)呼吸症状(如呼吸急促)、高/低血压、溶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腹痛、头痛、疲倦、阴茎异常勃起少见报道。脂肪超载综合症:脂肪廓清受损后会出现脂肪超载综合症,脂防超载综合症也会出现在虽以推荐剂量速率输注,但由于临床情况突然发生改变的患者(如肾功能损伤与感染)。脂肪超载综合症表现有高脂血症,发热、脂肪浸润,肝肿大,脾肿大,贫血,血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凝血机制障碍,昏迷。若停止输注所有症状通常均可逆转。
禁忌症:—对鸡蛋或大豆蛋白或处方中任一成份过敏者—重度高脂血症—严重肝功能不全—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严重肾功能不全且无法进行腹透与血透者—急性休克—高糖血症(胰岛素治疗超过6单位/小时)—血电解质(指本品处方中所含有的)水平出现异常升高—其它一般禁忌(如急性肺水肿,水潴留,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低渗性脱水)—吞噬血细胞综合症—疾病状态处于非稳定期(如严重创伤后期,失代偿性糖尿病,急性心梗,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败血症,高渗性昏迷等)
注意事项:须经常检测脂肪并且廓清能力。推荐检测方法是在输结束5-6小时后进行,输注期间血清甘油三酯不宜超过3mmol/L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如异常高或低的血清电解质水平)的患者在使用本品前须对有关指标予以纠正。从中心静脉输注射,由于中心静脉输注可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应注意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静脉插管,并且一旦输注过程出现任何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输注。对脂质代谢受损——如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性糖尿病、胰腺炎、肝功能损害,甲状腺功能低下(伴有高脂血症)以及败血症患者,应谨慎使用本品,如需使用则密切观察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另外,应监测血糖、血电解质、血浆渗透压、水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以及肝功能酶(如碱性磷酸酶、ALT、AST)的情况。长期输注脂肪,还应检测血细胞计数和凝血状况。当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则应密切监测磷与钾的摄入以防产生高磷血症与高钾血症。根据患者电解质实际水平,可另补充电解质,但应密切监测血电解质变化情况。对代谢性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细胞供氧不足,血浆渗透压增高的患者应谨慎给予肠外营养。对有电解质潴留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本品。出现过敏性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停止输注。由于本品含有脂肪,故在血清脂肪被廓清之前采血监测可能会出现干扰某些实验室指标现象(如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大多数患者而言,血清脂肪廓清时间为5-6小时。静脉输注氨基酸时可能伴有微量元素尿中排出的增加,尤其是锌,对需要进行长期静脉营养的患者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对营养不良患者开始进行营养支持时由于体液的变化,可能会诱发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还可能在24-48小时内出现血钾、血磷、血镁及血中水溶性维生素浓度的降低。因此在给予静脉营养初期应小心,密切观察并调整液体、电解质、矿物质与维生素的用量。禁止本品与输血/血制品同用一根(套)输液管(器)。如患者出现高糖血症需另外补充胰岛素。只有在氨基酸溶液与葡萄糖溶液澄清且无色/微黄、脂肪乳溶液呈现白色均质状态方可使用本品,使用前需将本品充分混匀。周围静脉输注:如有用周围静脉输注溶液有可能发生静脉炎,影响静脉炎的因素很多,包括输液管类型、直径与长度、输注时间长短、溶液PH与渗透压。感染以及静脉本身操作次数多少,建议已进行营养支持的静脉不再用于其他输液或添加剂注射使用。
贮藏方法:25℃下保存,不得冰冻,包装应完整,如发生破损,不得使用。使用前须将三腔内液体互相混合,当开通剥离封条,三腔内液体混合均匀后,混合液可在25℃下放置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