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轻型脑卒中复发率有多高?

家庭医生在线 2017/1/21 8:43:54 举报/反馈

脑卒中的一些常见症状时面瘫或是言语不清,轻型脑卒中不易被发现,如果没有来得及治疗发展成严重脑卒中,可能致残或致死。要如何预防脑卒中?

什么是脑卒中?可别小看这轻型脑卒中,症状隐匿不易发现,但是危害却是很大。并且复发的发病率达到16%,轻型脑卒中不容小觑。

在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统称为“轻型卒中”。我国每年新发轻型卒中患者约300万,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面部歪斜等。

在日前由中国卒中学会、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等主办的“红手环走进世界卒中日”全国健康科普公益活动上,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表示,脑卒中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在我国,大量轻型卒中患者对疾病的发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能及时到医院进行救治,将自己暴露在更大的卒中发生风险中。轻型脑卒中治疗价值大,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复发、致残和死亡的发生。

轻型卒中:1年累计复发率为16%

轻型卒中一般指症状轻微、非致残性卒中。在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统称为“轻型卒中”。我国每年新发轻型卒中患者约300万,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面部歪斜等。

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徐安定教授表示,轻型卒中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风险很高。事实上,轻型卒中患者只要发生过一次,就如同在体内埋下“炸弹”,患者随时处于复发的风险中。据统计,轻型卒中患者1 年累计复发率为16%,即每6个患者中就有1人复发,5年累计复发率为33%,即每3个患者中就有1人复发。且一旦卒中再次复发,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残疾甚至是死亡。

发病隐匿,需要紧急干预

“轻型卒中由于临床症状轻,起病可能隐匿,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容易错过最佳的防控机会,演变为严重卒中。”徐安定介绍,如在运动功能方面,轻型卒中患者除临床常见的肢体轻瘫、轻微构音障碍、面瘫等外,还可存在平衡功能下降、步态不稳、耐力减退、手精细活动损害等。一些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发生过卒中,直到再发严重的卒中。

轻型卒中是需要紧急干预的卒中预警事件,也是二级预防的最佳时机,但因其持续时间很短,病情迅速好转,常被患者及家属忽视。早期发现卒中症状,把握黄金救治时间非常重要。简单的“FAST”原则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快速识别卒中:Face,即微笑测试,让患者笑一笑,看患者有无面部不对称,嘴是否歪了等;Arms,即举手测试,让患者闭眼,双手平举10秒钟,看是否能举起;Speech,让患者复述一句话,能否流利表达;Time,即时间就是生命,家属发现上述症状,说明患者有80%~90%罹患卒中的几率,应该让患者保持侧卧位,并立即拨打120,将患者送往医院。

专家特别提醒说,由于症状轻微,很多轻型卒中患者如果是在晚上出现症状,大多会选择忍一忍,想挨到第二天再去医院看,结果等到早上去医院时可能已经瘫痪了,“不管有多晚,患者一定要马上去医院,千万不能等。”

脑卒中发病症状

1、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2、肢体活动不灵,突然跌到。

3、突然出现失语或听力障碍。

4、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

如何预防脑卒中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一些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因素,如年龄、基因、遗传等;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等,如能对这些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则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能显著降低。

1、预防高血压

患有高血压病的人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的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还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卒中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

2、心脏疾病也是引起卒中的重要原因

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所以要积极治疗心脏疾病,并请教医生是否可用一些抗凝治疗。

3、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戒酒、戒烟、减肥,养成从容的性格,适量运动,低脂饮食,这都是预防卒中的关键。

4、预防脑卒中要从幼年开始

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往往从幼儿时期就已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主要原因是与食物中的脂肪含量过高、高糖饮食导致幼年肥胖有关。高脂血症和肥胖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幼年开始,适当控制高胆固醇及高糖食品的摄入,多吃蔬菜与水果;养成不偏食、不过量的饮食习惯;积极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都极为有益。

(责编:郑梦雪 )

展开剩余内容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推荐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