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人格心理学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的影响。
洁癖强迫症患者要克服怕脏心理,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心理调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家庭支持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等。 [详细]
02月17日 06:22 更新怕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童年经历、环境因素、心理压力、生理因素以及缺乏安全感等。 [详细]
02月17日 05:54 更新轻微双重人格的表现症状通常包括情绪变化、行为差异、思维方式改变、记忆问题以及社交表现异常等。 [详细]
02月16日 03:45 更新中学生厌学可能与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有关。 [详细]
02月15日 10:03 更新长期看片可能会对身体和心理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包括影响视力、导致睡眠障碍、影响心理健康、引发社交问题、影响生殖健康等。 [详细]
02月15日 08:01 更新你好,这个考虑还是抑郁症或者心理原因。需要遵医嘱服用药物和对症治疗。一般服用药物谷维素片和可心理医生疏导治疗。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详细]
性变态的心理学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性心理发展受挫、性认知偏差、不良性经历、性压抑以及人格障碍等。 1.性心理发展受挫:个体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如遭遇阻....[详细]
人格解体是一种精神障碍,表现多样,包括感知异常、意识状态改变等。 1.感知异常:患者对自身及周围事物感知出现奇怪感觉,如分离感。 2.意识状态:意识清楚,但....[详细]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冲动控制障碍。其成因复杂,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神经递质失衡、人格特质等。治疗方法通常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生活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