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自限性无菌性炎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起因多是由于慢性炎症、微循环障碍、退变性因素、肩周肌群痉挛、蛋白多糖成份改变等病因所致。
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是常见的两个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肩凝症”、“漏肩风”范畴。
针刺治疗肩周炎在历代都有口皆碑、疗效斐然。
常规治疗方法是针灸肩部的穴位,如肩三针等,配合电针、TDP照射、拔罐等方法,虽然也有较好的效果,但起效较慢,难收速效。
在这里我们介绍一种临床上治疗肩周炎的常用速效方法——岐黄针疗法,简便效验。
肩凝症从经络循行来看,主要责之于三阳经经筋。
《灵枢·筋经》曰:“足太阳之筋,其病⋯⋯肩不举;手太阳之筋,其病绕肩脾引颈后痛;手阳明之筋,其病⋯⋯肩不举”。
肩部是所有阳经直接或间接相交会合的一个特殊区域,因阳经是抵御外邪的首个门户,故肩部的相关经络可以因为直接受到外邪的强烈侵犯而发病;从另一方面而论,太阳经和阳明经乃多气多血,少阳经除了是主气之运行的经道更是前二者的枢纽要道,本身经水、气血的不足,使经脉无法充形,所行经的肌肉、筋骨、关节等统统失去养分而隐痛阵作,若此时再遇到外邪入侵,则疼痛加倍、雪上加霜。
岐黄针是利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水平,整合多种针具的优点形成的,运用《内经》“五剌法”里面的“输刺”和“合谷刺”作为临床操作技法,取穴极其精简,每次治疗仅取2-3穴,无须留针,得气即止,真正体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治疗效果,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易推广等特点。
岐黄针疗法适应症广泛,常用于骨关节病(颈椎病、富贵包、肩背痛、腰痛、网球肘、各类痛症)、头面五官疾病(头痛、颞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耳鸣耳聋等)、皮肤科疾病(带状疱疹)、内科疾病(失眠、顽固性呃逆、周围神经病变、中风、帕金森病等)、泌尿系系统疾病(膀胱炎、膀胱过度活动症)、妇科疾病(痛经、乳腺结节)、儿科疾病(小儿抽动障碍、痉挛性偏侧脑瘫)。
《灵枢·经脉》有云:“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经筋是机体的结构组成部分之一。其功能是“主束骨而利机关”。肩痹,以肩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筋骨疼痛酸沉以及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因此,根据五体结构特点,在岐黄针疗法中对于“肩凝症”,治疗分三步走。
第一步,辨经筋
“肩凝症”辨位归属于“经筋”的范畴。肩部循行经筋有手太阴之筋、阳明之筋、少阳之筋、太阳之筋。通过对肩部相关经筋的辨别,临床上就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疼痛部位,以及肩部经筋循行,对“肩凝症”进行辨位归筋。
同时要落实到对痹症病机的分析。
风寒湿瘀是导致肩痹症的主要因素。太阳主表就是太阳开机释放的阳气至体表而发挥的祛风散寒的作用,所以辨证风寒,选取太阳经论治。
阳明主合,就是将阳气收降蓄积体内,蓄积体内的阳气通过气化和推动作用而达到燥湿化瘀的目的。所以辨证湿瘀,论治选用阳明经。
第二步,选腧穴
在辨经筋的基础上,根据辨位归筋——定位选穴;结合辨证归经——定性选穴。
岐黄针疗法选穴精且少,两者结合选2~4穴即可。
常用选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肩井、天宗,阳陵泉。肩部经筋多为手三阳经,手阳明经筋病变选肩髃,手少阳三焦经筋病变可选肩髎,手太阳经筋病变可选肩贞,手太阴经筋病变可选肩前。筋会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 统治一切筋病,压痛点多在对侧阳陵泉下0.5寸再稍后处,随咳进针,同时让病人活动患部。
第三步,论刺法
岐黄针刺法源于《灵枢·官针》中的五刺法,对应五体结构,“肩凝症”最常见的病变层次为,病在肌肤、病在骨。
肌痹,肌肤尽痛,无关节活动障碍,在腧穴循经上下做合谷刺,一般与直刺方向呈30°角,借助岐黄针本身的硬度,用刺手轻轻地上下30°角摆动针柄,深度在分肉之间;骨痹,骨重不举,骨髓酸痛,伴有关节活动障碍,采用岐黄针输刺法,针尖轻触骨膜,然后退针;如同时有肌痹和骨痹的情况,岐黄针疗法则是输刺与合谷刺结合。
验案分享
庄某,男,53岁。2024年3月5日来我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
患者主诉:因“左肩关节疼痛并活动受限2个月,加重1周”来诊。2个月余前患者不慎受凉后出现左侧肩关节不适,初起无活动受限,未引起重视,自行贴膏药治疗,情况未改善反而出现上举活动受限,至外院行理疗及口服止痛药后稍有好转,但症状反复,1周前提重物后上述症状加重,外展、上举、背伸均受限,转颈活动受限,遂来我院就诊。
行左肩关节MR提示:
1.考虑左肩周炎,伴左侧肱骨头关节面下多发小囊变。
2.考虑左侧肩关节腔少量积液。
3.现症见:神清,精神可,左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穿衣梳头困难,夜间肩痛致醒,难安睡,转颈活动受限,无肢体无力或头晕、头痛,纳可,二便调。体征:舌暗红,伴瘀点边齿印,苔薄白, 脉沉弦。
患者左肩关节MR
中医诊断:肩痹,肝肾亏虚证、寒瘀阻络型。
辨经筋:手太阳经筋、手阳明经筋和手少阳经筋
选穴:
2024-3-5第一次:天鼎(左)、肩贞(左)、肩髎(左)、肩髃(左)、臂臑(左)。
2024-3-7第二次:天宗(左)、抬肩(左)、肩髎(左)、肩髃(左)。
2024-3-12第三次:肩髃(左)、肩髎(左)、阳陵泉(右)。
2024-3-21第四次:肩髃(左)、肩髎(左)、条口(左)。
治疗疗程:
一诊时,患者针刺治疗后, 自觉左肩部疼痛和酸胀感明显活动较前灵活。
二诊,为3天后,患者就诊时诉疼痛有所反复,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抬肩时仍感觉疼痛,选择经外奇穴抬肩穴治疗,疼痛改善明显。
三诊,为一周后,自述左肩关节疼痛明显好转,活动受限基本消失,就诊时症状为举臂时有痛感,做梳头动作时痛感明显,取右侧阳陵泉穴,随咳进针,同时嘱患者活动左肩,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
四诊,为两周后,患者自述疼痛已消除90%,仅按压时轻微疼痛,正常活动无不适感觉,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锻炼,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该患者共治疗四次,症状治愈后,一周内电话随访,未出现不适。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 李虹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