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3日清明假期第一天紧急集合启程支援上海,至今已经半个月。白天一头扎进实验室,出来往往已是夜深人静或是黎明将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援沪医疗队李攀、强永杰、熊君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半夜的上海,他们见过很多次。
援沪医疗队员合影
落“沪”第一天,马不停蹄开启13小时奋战
回想半个月前,接到电话时,李攀还在清明假期第一天的睡梦中。电话是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副主任陈定强打来的。“李攀,支援上海,你能去吗?”“什么时候出发?”“预计今天下午3点。”“好的!”作为有2年新冠检测经验及科室援港后备人员,接到任务,李攀毫不犹豫。
匆匆忙忙收拾行李,带着院领导的关心与嘱托,李攀和队友强永杰、熊君赶赴机场和全省300人大部队集合。“机场的动员大会严肃而庄重,那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肩上的责任与担当。”熊君说。
形势的严峻,他们出发时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夜晚刚刚落地上海休息不到5小时,强永杰便被紧急派往奉贤区裕隆实验室迅速开展工作。13小时的奋战,出来又是星夜。“还没见到白天的上海”,忍着牙痛的强永杰笑着说,不过在小分队的齐心协力下,一天检测了2.8万管样本,更多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落“沪”第一天连续工作13个小时
原来,强永杰那几天严重牙龈发炎,正在吃消炎药,还与医生约了时间拔掉发炎的智齿,“没事儿,还能忍,回去再说。”强永杰说。
每小时拧200多个盖子,练就一双“机械臂”
队员们所在的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身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疫情爆发2年多来,每天承担数千份核酸检测任务,不过遇见阳性结果的概率很低。但此次在上海的情况并非如此,“面对这样的高压,更需要大家有严格的安全防护意识、扎实熟练的基本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李攀表示。
此次支援设置双组长制,全方位保障检测的安全、高效、高质量运转。作为其中的质量组长,李攀除了需要沟通协调不同岗位的排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组员进行生物安全相关要点的培训与监督,“只有保证队员们自身的安全,才能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
每小时拧200多个盖子,一小时检测5500管
一个小组通常十几个人,按需求分至不同岗位,包括试剂配制、样本中心、手动/自动取样、提取、扩增、异常结果处理等。
在取样环节,需要拧开采样管的盖子取出样本。一个班次6个人,9小时大概需要检测10000个样本,除了中间休息30分钟,这意味着8个多小时不停歇地操作,平均每个人每小时需要拧开约200个盖子。长时间频繁地开盖,导致不少同事手指磨出水泡。“能坚持地就坚持,操作不了的就和其他岗位的同事替换,继续接力。”强永杰说。
通过合理排班和岗位设置,不断优化流程,经过反复磨练,队员们个个练就了准、稳、快的“机械手臂”,时效不断提高,李攀所在的小分队甚至创造每小时5500管的高效检测量,“这是‘广东军团’团结协作的优秀答卷”。
火眼实验室模块化的功能设计则让强永杰印象深刻,“模块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还能即时沟通。完善的试验记录、高效的样本管理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大规模筛查时的检测效率。”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考虑实验室大批量标本通常在下午或晚上送达,队员们基本保持下午3点出发、零点下班,或晚上9点出发、下班恰遇日出的“两点一线”生活作息。有时遇到大筛查,为减少接班人的工作量,大家也会互相体恤,多干一会儿。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援沪半个月,队员们同样被聚光灯外默默付出、奋战在各自岗位上的勇者所感动。“不管多晚回来,总能看到酒店工作人员微笑着道一声‘辛苦了’;无论几点下班,热心的司机大叔总是提前等候在门口;还有后方坚守岗位的同事们,没有他们的默默坚守,哪有我们坚定有底气地出发。”李攀说,“疫情不退,我们不走”是医疗队共同的信念,相信通过大家的携手奋战,一定能早日重见繁华如初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