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暴走”能赶走脂肪肝?脂肪肝运动注意事项

转载 来源: 互联网 2012/11/26 13:58:48 举报/反馈

  湖北武汉一位平凡母亲“暴走七月,捐肝救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这位母亲名叫陈玉蓉,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肝功能不全(肝豆状核变性)。为了给儿子捐献肝脏,患有重度脂肪肝的陈玉蓉每天“暴走”10公里,每餐仅进食半个拳头大的米饭团,硬是在七个月时间里让脂肪肝奇迹般地消失了。

    尽管陈女士所表现出的母性光辉和献身精神确实令人动容,但脂肪肝患者不应该简单地拷贝“暴走+最大限度节食”的模式,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免造成肝损伤加重和营养失衡。

  如何判断患有脂肪肝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以下简称脂肪肝)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美国有将近1/3的成年人患有脂肪肝,我国一般人群的流行率也在15%以上。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脂肪肝在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这些犹如“难兄难弟”,医学上统称为“代谢综合征”。

  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一组疾病。其中,单纯性脂肪肝的预后虽然效果比较好,但这样的肝脏依然处于“亚健康”状态,比正常肝脏更容易受到例如酒精、药物和缺血等损肝因素的影响。约有10%左右的单纯性脂肪肝会进展至脂肪性肝炎阶段。而这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中,将有20%~40%可进展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脂肪肝诊断标准包括: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克,女性70克;——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有超重或中心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血清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由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即过去俗称的“GPT”)升高为主;

  ——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BMI(即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判定标准。BMI=体重(kg)/[身高(m)]2。对于亚洲成人而言,BMI≥23kg/m2提示体重超重,BMI≥25kg/m2提示轻度肥胖,BMI≥30kg/m2提示重度肥胖。中心性肥胖指: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

  患脂肪肝后,其干预和治疗应强调综合治疗,患者须改变生活方式、节食、运动、禁酒和戒烟,以及控制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充分进行的生活方式治疗后仍不足以恢复正常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则需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包括调脂、降压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等。

   脂肪肝运动应在晚餐1小时后

  “多动”是指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规范的运动疗法。

  合理运动有助于促进脂肪代谢。运动不足会加重脂肪肝的发展进程,严重者甚至影响肝功能;运动过度,轻则造成身体的疲劳感,重则可能加重病情,对进一步治疗不利。

  选择适宜的运动方案进行科学训练,才能发挥运动对人体的有益作用。有些脂肪肝患者认为只要按时服用医生开的药就可“药到病除”,而对节食和运动的坚持时断时续。孰不知在脂肪肝的治疗中,饮食、运动处方与药物处方一样重要。

  运动疗法有许多种类,其中比较适合于脂肪肝治疗的是有氧训练。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特点、自身基础条件以及当前肝功能的情况各不相同,因而运动方案也各有不同,运动处方必须体现个性化。

  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宜采取运动强度不大、心率变化较小的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若是较年轻的脂肪肝患者,则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运动强度和心率变化较大的活动,如舞蹈和游戏等。

  每天的运动时间以晚餐后隔1小时进行为好。要消除多余脂肪,每次的有氧运动时间必须达半小时以上,在此之前消耗的是糖而不是脂肪。运动频度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根据需要和功能状态,每周3~7次。每日运动可产生较好的训练效应。

  一般认为每周减肥的程度在1公斤左右为宜,因为快速减肥时体重减少的主要成分是水分而不是脂肪。并且短时间内快速减肥有进一步加重肝损的危险。

  运动的进展速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开始阶段:

  应包括伸展体操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这些活动不易引起损伤和肌肉酸痛。开始阶段的运动持续时间至少10~15分钟,然后逐渐增加,此阶段持续4~6周。

  (2)改善阶段:

  运动强度在2~3周内逐渐增加到60%~80%的最大功能水平。

    (3)维持阶段:

  常在运动训练8个月后开始,在此阶段参加者的心肺功能达到满意水平,对继续增加运动负荷不感兴趣,要求运动负荷保持不变和维持健康状态。

  运动方式除步行、慢跑外,应增加有兴趣的不同种类的活动,可以避免因乏味而中断运动。

  运动疗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在严格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进行才可达到最佳的运动疗效;

  (2)运动治疗前后要有准备运动,运动后要有放松运动,避免心脑血管意外或肌肉损伤的发生;

  (3)运动疗法的指导以个体教育指导为佳,根据各人的病情及体力,指导患者从较低强度的运动逐渐过渡到较大强度的运动;

  (4)对已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来说,初期运动量不宜过大,应按常规运动量减少10-20%,但运动的时间可稍许延长。其实,陈玉蓉一开始就采取每天10公里的步行锻炼在医生看来有些操之过急。

  脂肪肝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患者、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协作。建议患者通过饮食和运动日记,详细记录每天的饮食摄入量、膳食结构比例、烹调方法、运动量等,有助于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不断进行纠正,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建议广大脂肪肝患者不要简单照搬陈玉蓉“暴走+极度节食”的模式,而应学习她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正规治疗。


 

(责编:彭碧霞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脂肪肝趋势和轻度脂肪肝在程度上有区别么?

你好,脂肪肝趋势应该还没到脂肪肝阶段,但是有往脂肪肝发展的可能,要饮食多注意,少吃含高脂肪的食物,少喝酒 多运动,避免形成脂肪肝;轻度脂肪肝是达到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了,但是目前非常轻,仅有疲乏感。

Q:脂肪肝食疗脂肪肝食疗

你好,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它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多可恢复正常。建议在饮食方面合理调配,作到粗细搭配,营养平衡,摄取足量的蛋白质以清除肝内脂肪。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可根据自己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每次运动到出汗,平时注意心情要开朗,不暴怒,少气恼,注意劳逸结合慎用药物,是可以控制和减轻脂肪肝的。

Q:脂肪肝是怎么回事严重吗

脂肪肝有很多类型,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营养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肝炎后引起的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妊娠性脂肪肝等,前4种脂肪肝是目前脂肪肝患者增加的重要原因,其他类型不多见.专家也将脂肪肝分为两大类,即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1.营养性脂肪肝: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都可以形成脂肪肝,当前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是营养过剩,有人认为,只要不吃肥肉,少吃油应当不会得脂肪肝,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人体在进行营养代谢的过程中,不仅动物脂肪和植物油能在体内形成脂肪,而且淀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食物在体内通过生化反应,同样也可以转化为脂肪,特别是当营养物质超过热量和代谢需要时,剩余营养就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逐渐造成脂肪肝,这就是肥胖症和营养性脂肪肝形成的原因.当营养不良时同样可发生脂肪肝,这是因为营养不良时导致蛋白质缺乏,无法有效的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也就导致甘油三脂转运障碍,从而导致脂肪肝.
2.酒精性脂肪肝:酒精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使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患者肝内脂肪酸堆积,同时,酒精还可影响肝细胞对脂肪的代谢和利用,导致脂肪肝.
3.糖尿病性脂肪肝: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而使游离脂肪酸显著增加,肝脏内中性脂肪合成亢进,因而并发脂肪肝.
4.肝炎后脂肪肝:我国肝炎患者的饮食往往片面强调高糖饮食,由于大量糖质进入肝脏,因其肝功能降低,不能将摄入体内的糖完全合成利用,致使过剩的热量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肝脏,引起脂肪肝;再加上有些患者饮食不合理造成肝脏脂肪酸过多,并大量堆积形成脂肪肝,据临床统计,慢性肝炎患者约有50%发生脂肪肝.如何防治脂肪肝1.去除病因: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如得了脂肪肝,患者不必紧张,只要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可以恢复乃至完全治愈的,但若忽视诊治或治疗不当,可加重病情,特别是酒精性脂肪肝甚至演变为肝癌.关于脂肪肝的治疗,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营养性脂肪肝,患者应注意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注意饮食结构及合理搭配;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只要戒酒,病情就可以好转或痊愈;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疗主要是纠正糖脂代谢紊乱,严重的糖脂代谢紊乱者需要胰岛素治疗.
2.加强体育锻炼和调整饮食:运动是治疗和预防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达到一定运动量,对血清脂质才能产生有益的作用,并控制或减轻脂肪肝患者的体重;患者还需要纠正一些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如过量摄食,吃零食,吃夜宵以及过分追求高热量和调味浓的食物等.尤其注意不可喝酒.
3.药物治疗:轻型脂肪肝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对中,重度脂肪肝病人可选择性地使用一些降脂药,对肝炎性脂肪肝可选用常规保肝药.中草药在治疗脂肪肝方面也有独到的功效.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