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放射性肠病至少25种症状

家庭医生在线 2017/2/10 8:38:27 举报/反馈

日前,家庭医生在线编辑从位于员村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处获悉,该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王磊教授团队关于放射性肠道损伤工作的学术论文再次被结直肠领域权威杂志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接收。

对于放射性肠病这种少见病持续引发国际权威杂志关注,有记者专门走访了中山六院副院长王磊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 王磊教授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放射性肠病。

你知道吗?这种疾病至少25种症状,约50%的盆腔癌症患者是潜在对象!

临床统计发现,约50%的盆腔癌症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放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放疗对正常肠道组织的物理性损伤,导致许多并发症,约90%存在同程度的排便习惯改变,50%的患者表示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20%-40%的患者表示其生活质量受到中等到重度的影响。晚期并发症如大出血、直肠阴道瘘、肠梗阻等的出现对患者来说更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前瞻性研究显示,放射性肠病患者至少可以有25种以上临床症状。急性放射性肠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也可表现为便血、肛门刺痛、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急便、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习惯改变等非特异性症状。慢性放射性肠病患者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前,可能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前驱症状,经常只有亚临床表现,或出现反复发作的肛门疼痛、腹部绞痛、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稀便、粘液便、里急后重、体重下降等,最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肠道出血和肠瘘。

王磊教授指出,如何使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排便质量得到改善,达到真正意义的“幸福排便”是我们必须长期努力的方向。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 王磊教授

出现放射性肠病的原因何在?

王磊教授解释道,对于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减少局部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及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从2005年起,NCCN指南已推荐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及术后辅助化疗作为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放疗所带来的肠道放射性损伤引起的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却是一直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王磊教授团队通过分析一项由中山六院牵头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FOWARC)的数据,发现术前放疗会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率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而吻合口并发症与术后肠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这一结果于2016年10月发表在结直肠领域权威杂志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上。通过这一发现,王磊教授团队进一步探索改良的手术吻合方式以减少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的吻合口并发症,并注册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PERN研究),希望能够改善更多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癌患者的肛门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为“低位前切综合征”,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及放疗后的患者,25%-9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异常,表现为便急、便频、排空障碍和大便失禁等,这一系列症候群被称为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LARS的症状在术后早期最为显著,之后逐渐缓解并于1-2年后进入稳定期,而经过放射治疗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LARS更趋于严重,相当比例的重度LARS可持续终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王磊教授团队关于放疗增加直肠癌患者术后低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再次引起权威学者的关注,喜获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杂志接收。

王磊教授团队

那么,放射性肠病应当如何治疗呢?

慢性放射性肠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临床症状为目的,包括药物、物理及手术治疗三种方式。药物治疗作为缓解直肠出血的基础治疗方式,在临床广为应用,但国内外对于药物疗效的报道尚不统一,缺乏可靠的临床研究验证。物理治疗(如内镜下激光、氩离子凝固、福尔马林等)是处理直肠出血尤其是中重度出血的主要治疗方式,但远期疗效缺乏合理评估。手术治疗(包括转流及肠切除手术)主要针对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瘘或反复保守治疗无效的中重度出血患者。在放射性肠病的诊疗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治疗策略,在关注肿瘤疗效的同时,应求得临床症状的缓解及排便质量、生活质量的改善。

必须指出,“放射性肠病”是放射治疗领域、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中的一类病情迁延、诊治棘手的疑难病种。除直肠癌放疗相关的放射性损伤外,其他盆腔肿瘤如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放疗后同样面临放射性肠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然而“放射性肠病”这一顽疾在国内许多大型三甲医院甚至仍不知如何处理,许多患者奔走无门,辗转就诊。


王磊教授在认真手术中

王磊教授团队所在的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长期致力于肠道放射性损伤即放射性肠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自2008年开始关注肠道放射性损伤,至今收治了500余例复杂的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病例数及综合治疗水平国内领先。

本文指导医生:
王磊

王磊教授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擅长疾病: 熟练掌握常见、疑难结直肠及胃肠疾病的诊...[详细]

(责编:黄宏波 通讯员:简文杨)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患者需要接受什么检查吗?

一般来说,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患者需要接受的检查主要有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5Cr-氯化琥珀胆碱:本病依赖于测定血管内注射的放射性大分子的粪便丢失来确定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诊断。由于有放射性活性的暴露并且繁琐、昂贵和不方便,不适用于儿童的常规临床检查;α-抗胰蛋白酶检查:α-抗胰蛋白酶很少被肠道激酶消化,主要以原形从粪便中排出。除此之外,还有X线检查,空肠黏膜活检,淋巴管造影等。

Q:请问放射性肠炎是有什么病?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分别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放射性肠炎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除此之外,又根据射线来源放置的体内外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

Q:放射性肠炎是什么病?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分别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放射性肠炎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除此之外,又根据射线来源放置的体内外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