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婴儿喂奶后究竟该如何护理呢?

2016/12/27 16:29:31

婴儿在吃奶的时候,难免吸入一些空气,这些空气积聚在胃里,使胃扩张而感到不舒服,以致出现睡眠不安、哭闹,稍微动一下,常常出现溢奶,那么喂奶后究竟该如何护理呢?

1、喂奶后应将婴儿轻轻地竖抱,头靠在母亲的肩上,然后从下往上地拍背部,使吸入胃的空气嗳出。

2、喂奶后有无气体嗳出,不同的婴儿反应也不一样。有些婴儿吸入的空气比较少,经上述处理后10分钟,仍然不嗳气,那么就让他躺下,宝宝的脸必须转向右侧,身体也侧向右侧,头枕得稍高一些,这样可以使奶经胃的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即使再有回奶,也不至于将奶吸入到气管或肺,可以避免窒息的发生。

3、喂奶后要尽量少搬动或逗引婴儿。新生儿人工喂养时,牛奶和奶粉要正确冲配,由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肾脏功能也不完善,因此新生儿不能吃全牛奶,因为牛奶中含蛋白质高,糖份少,矿物质多,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市场上买来的全牛奶需加水稀释后才能吃,一般生后2周内吃3:1牛奶,牛奶的浓度应从稀到浓,可使新生儿逐渐适应。

为了使牛奶中的糖的成份与母奶相似,可以加糖,每100毫升的婴奶加糖5-8克,把稀释后的牛奶煮沸后就可以了。如果是奶粉冲成牛奶,方法有两种:1、按重量冲调,比例为1:7,即奶粉1份,加水7份即可冲成牛奶。2、按容积冲调,比例为1:4,即一平匙奶粉加四平匙水即冲成与鲜牛奶。


(责编:苏雅婷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一个月内婴儿怎样喂奶,护理。

平时要注意母乳喂养的姿势,建议双侧乳房轮流哺乳,喂奶后宜轻拍孩子的后背,方便胃内气体的排出,减少呛奶。同时母亲宜多吃水果蔬菜,避免身体上火、燥热。

Q:婴儿喂药后多长时间可以喂奶

如果婴儿出现不适症状,喂药后建议间隔至少半小时以上再喂奶,以免马上喂奶引起恶心呕吐,甚至会将药物一同呕出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期间喂奶需要遵循少吃多餐,喂后可以适当拍背促进胃中的空气隔出,以免加重胃肠道症状。婴儿身体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需要注意护理。

Q:刚满月的婴儿总是吐奶怎么回事

  吃奶后呕吐是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属于正常生理情况,称之为漾奶;有的吐奶从数量到次数与一般漾奶不同,就可能是有病,应及早诊断治疗.新生儿吐奶有一种是生理现象,这与新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喂奶方式有关.婴儿的胃略呈水平位,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发育完全,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所以喂奶后婴儿一活动,奶就很容易从胃中又返流到食道,口腔,这就造成漾奶.漾奶量一般比较少,漾出奶量多见几口,由于奶已进入胃后,与胃酸结合,故有时吐出奶有奶块.但婴儿无任何其它症状,也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大多数新生儿呕吐虽不是漾奶,但也不是病理现象,主要与喂养不当有关.  如喂奶量过多,奶瓶嘴扎的孔大大,喂奶过多,喂奶时奶瓶中的奶没有充满奶头,婴儿在吸奶时同时吸进很多空气,其次是母亲乳头过小且短,婴儿吸母奶时不能将母亲奶头充满口腔,婴儿吸奶时用力,同时吸进空气,另外在喂奶时翻动小儿过多,或婴儿边哭边吸奶都会引起吐奶.正确做法:要科学喂养和加强护理.如母亲在孕期要注意乳房护理,有奶头凹陷者要逐渐将奶头提拉出来,以便于孩子出生后吸奶;用奶瓶喂奶时要注意橡皮奶头孔眼不要过大,防止吸奶过急,过冲;喂奶次数不要过多或喂奶量过大;喂奶前不要让孩子过于哭闹;不要吸吮带眼的假奶头;喂奶时要使奶瓶中的奶水充满奶头.做到这些可以防止孩子胃内吸入过多的空气而致呕吐.容易呕吐的孩子最好喂奶后,将他的床头抬高一些,头侧位睡,防止呕吐时发生窒息或引起吸人性肺炎.让孩子养成定时吸奶的习惯,并注意克服孩子溢奶的现象,以确保喂养的质量.改进喂养方式.正式喂奶时,母亲取坐位,把婴儿放在一侧屈曲的时上,婴儿体位稍侧位,然后把母亲奶头或奶瓶奶头塞入婴儿口腔,喂奶量要依据日龄特点,新生儿第一天约每次30毫升~40毫升,到一周未逐渐增加到75毫升~100毫升.主要是应符合胃容量,当然每个婴儿个体也有差异.每次婴儿吃饱后,将小儿竖抱起,头放在母亲肩上,轻轻拍背,最好等婴儿打呛后,即把胃中气体暖出后再放在床上,有些小儿容易呕吐者,最好取右侧卧位,喂奶后尽量不要多翻动和逗婴儿,以免奶液溢出.  新生儿呕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当孩子呕吐时,首先要搞清楚引起呕吐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不同的处理.出现的生理性呕吐,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合理喂养和加强护理,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和胃肠功能逐渐完善就会慢慢好转.如果您的孩子生后24小时就开始呕吐,或吃后就吐,量较多,甚至呈喷射状呕吐,或者除呕吐外还伴有其它异常的症状体征,这表明您的孩子是因生病而引起的呕吐(病理性呕吐),应及早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