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鸟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鹦鹉热衣原体不只在鹦鹉身上有,鸽子、相思鸟等鸟类及鸡鸭等家禽、野生动物均可携带。
鹦鹉热有哪些传播途径?
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在动物间传播,人类经呼吸道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粉尘或密切接触可以导致发病,多发生于打扫禽舍、清理鸟笼或鸽舍中粪便,以及宰杀禽类、鸟类拔毛或被病鸟(家禽)、带菌的鸟(家禽)啄伤抓伤时。而病人咳出的痰液或气溶胶也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传染,但相对少见。
鹦鹉热主要的高危人群
禽类养殖、运输、交易、屠宰、加工从业人员、鸟类爱好者和养鸟人士。
感染后临床表现
鹦鹉热临床表现有多样性,可缓慢起病,潜伏期1~2周,长者可至45天,体温在3~4天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升高,但多为急性起病,高热、寒战,伴相对缓脉。有全身不适,疲惫无力,食欲缺乏。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是常见的主诉,四肢和躯干肌痛可使患者不能站立,背部和颈部肌肉的痉挛和僵直可误诊为脑膜炎。
部分病例有鼻出血或斑疹。约l周出现咳嗽,咳黏液或血性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谵妄、木僵、昏迷等。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若出现黄疸则为累及肝脏。值得注意的是,偶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重症肺炎、心内膜炎、脑炎等。但像流感一样,大部分患者可自愈,严重的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恢复期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有时发生晚期并发症肺梗死,可造成患者死亡。此外,还可能发生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黄疸型肝炎、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但均不多见。
轻者体征很少,仅咽充血及肺部局限性细小湿啰音,重者可有肺实变体征,肝、脾和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如何预防鹦鹉热?
1.减少鸟禽饲养
家中有体弱的老人、儿童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时,尽量不饲养鸟禽类作为宠物。如需饲养,建议去正规的宠物店购买宠物鸟,不收养来历不明、未经检疫的鸟禽类。
2.家养鸟禽注意卫生,清洗时做好防护
家养鸟类、禽类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在清理鸟笼或被鸟粪污染的表面之前,先用水或消毒液湿润表面,避免吸入扬起的尘埃。清洗时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清洗后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
3.避免接触活禽,食用禽类需煮熟煮透
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活禽,需要进入活禽市场时,应注意卫生,做好个人防护,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煮透。
总结
“衣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体,鸟类或禽类扇动翅膀带起的尘土里也可能含有鹦鹉热衣原体,人体吸入后就有可能被感染。”每年都有成人、儿童感染的病例,这一疾病并不罕见。它经由空气传播,有人传人的可能,但相比其他感染性疾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能性较小,且通常在小范围地域内暴发。
虽然叫鹦鹉热,但并非仅有鹦鹉身上携带传染源。海鸥、鸽子、金丝雀、相思鸟、红雀、苍鹭、鸡、鸭等190余种鸟类和家禽等,它们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羽毛及尘埃都可能传播此病。
“但也不是接触病原体就会感染,人有一定免疫力,接触少量的病原体可能不会被感染。既往感染过也会有免疫力,但大量吸入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接触后发生重症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偶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重症肺炎、心内膜炎、脑炎等。但像流感一样,大部分患者可自愈,严重的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关于预防,尤其经常接触鸟类或禽类的人群而言,主要是在接触鸟类、禽类时佩戴口罩,接触后要勤洗手。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 陈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