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15日以来,我国迎来今年首场大范围降温,由北至南,冰雪纷纷而至,“南方小土豆”们勇闯北方冰雪大世界,观雪景、打雪仗、堆雪人……展现出南方人对雪的喜爱与向往,同时,冬季冻伤患者也在不断增多。
近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了一例双手冻伤的患者小冯(化名)。由于患者不慎困于-20℃的冷库中达30分钟,导致双手及双耳受到不同程度的冻伤,同事救出小冯给予烤火取暖等简单保暖措施后,随即送医院寻求救治。
入院时,患者双手麻木、刺痛,手指出现红肿、发黑,伴有明显水疱,皮温较低,血运欠佳,触痛明显。入院后,给予改善循环的药物及伤口换药等治疗,由于手指中远节干性坏死,已行远节指骨截除。
此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还收治一例双足冻伤的患者小美(化名)。小美于零下15度,攀爬海拔5276米的山峰,在山上逗留约12小时,下山后自觉脚趾冰冷,感觉缺失,洗澡时发现双脚趾皮肤呈紫色,立即予冻伤膏外涂并搓揉双足约一小时,随即入院寻求帮助。入院时,小美双足肿胀明显,肤趾皮肤呈黑褐色褐色改变,感觉迟钝,面临截肢的风险。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提醒各位市民朋友:冰雪固然美丽,务必谨防冻伤。
什么是冻伤呢?
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症状包括皮肤发冷和刺痛感,接着是麻木感和皮肤发炎或变色。随着冻伤的恶化,皮肤可能会变硬或变成蜡质。轻时可造成皮肤一过性损伤,要及时救治;重时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碍,需进行专业救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紧急抢救。
如何辨别冻伤呢?
冻疮好发于手足背、足跟、指趾、耳廓及鼻尖等处,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都表示冻伤可能已经开始,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
凡有以下迹象都可能表明冻伤:
1、某块皮肤出现白色或灰黄色。
2、皮肤感觉异常坚硬或呈蜡状。
3、皮肤感觉麻木。
冻伤后如何进行紧急处理呢?
如果患者冻伤但没有失温的指征,并且暂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1、冻伤时的“三要”和“三不要 ”
要尽快进入温暖的室内。
要用温水(39-40℃)浸泡患处。
要用体温温暖冻伤部位,如用腋下温暖冻伤的手指。
不要用冻伤的脚走路,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
不要用冰雪揉搓冻伤部位,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造成冻伤部位血栓。
不要使用电热毯、烤灯、火炉、电暖器等取暖,冻伤部位已经麻木,很容易引起烧伤和烫伤。
2、发生冻伤后紧急处理
快速复温:条件允许下尽快用39-40℃温水浸泡15—30分钟复温。避免其他热源,例如火、加热器等,以免造成烧烫伤。
被动解冻:移动到较温暖的位置,并用患者或护理人员的临近身体热量进行复温,可实现缓慢复温。
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到心脏水平以上,以减少体位性水肿的形成。
3、就医指南
如出现红肿疼痛加重,或出现水疱、血疱、肤色青紫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冻伤属于烧伤科治疗范畴,可在烧伤科门急诊就诊接受治疗。对于严重的冻伤需要住院进行治疗,必要时还需要手术修复受损皮肤。“土方法”用雪水搓洗是不科学的处理方法,揉搓和继续受寒都可能会加重组织损伤,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