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同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食物与药物具有相同的源头,可以相互替代或者结合使用。在冬季,人体因应对寒冷环境的需要,代谢率会有所提高,此时适当选择具有温补作用的食材,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还能调节身体机能,增强抵抗力。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专科主任医师胡世云在采访中指出,利用“食药同源”的原则来进行冬季滋补,可以更有效地达到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满足人们对治未病的需求。
胡世云主任告诉我们,国家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包含100多种,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日常养生保健需求。例如,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五指毛桃、陈皮、橘红、巴戟天、土茯苓等,一部分在目录中,还有一部分没纳入。食药同源的侧重点是从治未病、大健康、中医养生,从药食同源的理念,转换到食药同源理念,即从食品里找出药用价值。
冬季养生: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胡世云强调了冬季是养肾的时节。他指出冬季养生的原则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于冬季户外寒冷,人体阳气藏于体内,要少动多食以涵养阳气、培补精气,养肾脏顺应节气,尽量在较温暖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在饮食方面,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无扰乎阳”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胡世云建议,冬季可以用羊肉、马蹄、甘蔗等煲汤,在冬季有清润滋补的功效。胡世云还强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些错误的饮食观念,如吃反季水果等,这种饮食习惯不利于人体健康,应当顺应节气变化来饮食。
食药同源先要辩证体质、对症滋补食材
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胡世云举例说明了如何辩证体质和对症的滋补食材。首先,气虚体质表现为动则气短、气急无力,怕冷的感觉不明显,对于这类人群可选用乌灵参,起到补气固肾的效果。血虚体质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其中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神智不安等;肝血不足则表现为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阿胶是补血的不二选择。阳虚人群多表现为怕冷、小便清长、消化不良和便稀,鹿茸、巴戟天都对阳虚人群有补肾阳的功效。阴虚体质表现为盗汗、五心烦热、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银耳对于这类体质的人群有养阴清热、润燥的效用。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是血瘀体质,面色晦暗或出现褐斑,嘴唇和舌头可能会呈暗紫色或出现瘀斑,葛根、绞股蓝是不错的食补选择,如有寒性体质也可选用山楂进行食补。胡世云也指出,食药同源不仅要“对症下药”,也要长期坚持。
食药同源从食品中发掘药用价值
胡世云强调,食药同源是“食”在“药”前,食药同源这一概念是中医从“治未病”、大健康中医养生角度发掘食品中的药用价值。药食两用物质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效成分,不仅能提供营养,还能起到养生保健、辅助治疗的作用。药食两用物质适用于亚健康和患病人群,在限定剂量下安全。胡世云介绍到,从“神农尝百草”到“食医”、“食治”的出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食药同源的理念,《食疗本草》、《饮膳正要》都是古人在食药同源探索中形成的食疗“攻略”。2021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食药同源更加规范化,然而胡世云也指出,目录中的100多项食材不能完全囊括药食两用物质,且地方针对性不强,未来多位中医专家将针对多种药食两用物质共同科普其中的药用价值和用法,让大众从生活中习得食药同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