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60%的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

家庭医生在线 麦琼璇 2019/3/31 10:32:40 举报/反馈

说起抑郁症,大多数人有所耳闻,而对于躁郁症,很多人却是一知半解或从未闻及。躁郁症在医学上被称为“双相障碍”,它有抑郁的表现却不是抑郁症,无法从抗抑郁剂中获益,甚至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为了宣传双相情感障碍的知识,提高民众对精神卫生科普的知晓率,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情感障碍与神经再生学组携广州市多家三甲医院的精神科专家,举办了2019年世界双相日科普宣讲及义诊活动,与此同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甘照宇编著的双相障碍科普专著《双面人生——双相障碍解读》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


甘照宇副主任医师发表演讲

双相障碍:情绪就像“过山车” 抑郁和躁狂随意切换

据了解,我国双相障碍的患病率在0.5%~1.5%,相当于每1000人中就有5~10个人患病。甘照宇表示,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常起病于青少年,发病高峰年龄为15~19岁,通常在25岁之前发病。

双相障碍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学校的学霸、企业高管或是业界精英均为双相障碍的高危人群。因此,双相障碍也有“CEO综合征”的俗称,以往罹患双相障碍的人,多是社会之精英、国家之栋梁。有双相障碍家族史、平素性格外向或具有旺盛气质的个体,出现抑郁发作时,要高度警惕是双相障碍的可能。

甘照宇指出,双相障碍常常发作性发病,情绪忽高忽低就像“过山车”,当抑郁发作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减慢;当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绪高涨、容易激怒,精力充沛,言语增多,过分的自信和盲目的乐观,做事不计后果等。这两种症状反复循环或交替、交织出现,每次发作会持续一段时间,构成了双相障碍的临床相。


甘照宇副主任医师为新书签字

60%的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 误诊会增加自杀风险

双相障碍患者出现躁狂表现时,常常是处于精神矍铄、自信满满的状态,往往不会将其与疾病关联;在抑郁发作时,其临床表现与抑郁症类似,常被误诊为抑郁症;当患者由抑郁状态转换为躁狂时,又给人一种抑郁不治疗也会好的错觉,从而错过规范的治疗。

据统计,临床上因为抑郁发作首次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中,有60%的患者会被误诊为抑郁症,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需要经历至少10年才得以确诊。甘照宇强调,“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区分这两种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在治疗方法和手段上完全不同。”

“其中最明显的治疗区别在于:大部分的双相障碍患者并不需要服用抗抑郁剂。”甘照宇指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FDA曾发出警告:青少年出现抑郁时服用抗抑郁药会增加自杀风险,抑郁症首次发作在25岁前需要先排除双相障碍的可能。很多研究也证明了双相障碍患者不仅无法从抗抑郁剂治疗中获益,并且可能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包括情绪上的波动、暴躁易怒更加明显、自杀风险增加、治疗难度提高等。

“如果一个抑郁症状的患者,先后尝试了3种或3种以上的抗抑郁剂进行足量、足疗程的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时,要高度怀疑是否为双相障碍。”


活动现场

双相障碍如何规范治疗预防复发?

甘照宇介绍,双相障碍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和心理治疗,全程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然而有许多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症状缓解便擅自停药。

“临床上约有40%首次就诊的患者进入巩固期治疗前就停止治疗,但这部分人中有75%的人在1年内因为病情反复而再次就诊。”甘照宇表示,双相障碍是一种非常容易复发的疾病,如果治疗不充分,超过60%的患者在停药后1年内复发,5年内复发率高达90%。

双相障碍患者为了避免病情反复,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到规范、系统治疗,坚持按时、按量服药。急性期治疗越充分,病情缓解越彻底;维持治疗时间越长,复发的风险越小。与此同时,社会支持系统同样重要:和睦的家庭是患者经济上的依靠和精神上的归宿;融洽的人际关系能起到“情绪稳定剂”的作用;长期固定、值得信赖的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全程专业的治疗支持。

甘照宇建议,双相障碍患者应该尽量减少生活上的各类应激源,避免处于高压的状态下,学会及时调整心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稳定病情,避免复发。

本次活动现场,广州市惠爱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等多位专家为200多名市民群众进行精神卫生相关法规政策和各项救治救助政策的宣讲,现场科普科学用药知识,市民皆踊跃参加,反响热烈。

本文指导医生:
甘照宇

甘照宇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咨询科

擅长疾病:各类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以及性心理障碍的临...[详细]

(责编:麦琼璇 通讯员:甄晓洲)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展开剩余内容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推荐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