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小朋友都有一定的恋物行为,比如说要抱着小熊才能睡觉,走到哪儿小熊要带到哪儿。孩子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呢?这到底是不是恋物癖呢?
幼儿恋物行为≠恋物癖
“恋物癖”与我们通常说的对某些东西比较依赖是不一样的。“恋物癖”是心理学中一个专业的术语。“恋爱癖”是指对某些物品迷恋,目的是获得性快感。恋物癖患者通过抚摸、咬或玩弄某物来获得性快感。
恋物是指儿童对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个特殊物品的陪伴下,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安全感和舒适感。一旦他们离开了,孩子容易哭闹不安,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孩子失眠和拒绝吃东西。恋物行为在婴幼儿中是很常见的,小一点的宝宝往往更加依恋毯子;而大多数年龄较大的儿童往往会喜欢较软的玩具,如毛巾、毛毯、玩偶和毛绒绒的玩具。
孩子有恋物行为的原因
1、儿童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
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他们需要得到一些安慰,找不到人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玩具身上,通过与玩具相处,使心理稍微舒适一些。
2、孩子有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
事实上,孩子的皮肤需要触摸和接触,孩子会感到快乐和安全,所以孩子的依恋物一般都是软软的、毛绒绒的玩具,而不喜欢那种硬梆梆的玩具。因此,儿童的恋物行为实际上是在寻找安全感。
孩子有恋物行为怎么办
1、购买宝宝用品多样性
妈妈在购买儿童用品时,应有意识地准备好几种“迁移载体”,这样孩子就不会“专心致志”地喜欢某样物品。 如果你的孩子选择使用它,孩子会意识到它是无生命的,而不是有感情的。
2、满足孩子情感需要
弄清楚儿童恋物的本质和危害。父母应该与宝宝有更多的身体接触,更经常地亲吻宝宝,拥抱宝宝,与他互动,并与大自然保持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的满足感越高,宝宝越有信心和乐观,因此有必要通过分析孩子的恋物行为来看到他们的情感需求是否满足。
3、适当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
很多不得不独处的孩子,通常都会有恋物行为的,因为孩子在一个人的时候,最有可能需要依恋物的陪伴。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他们需要大人的关注,需要小朋友的陪伴和玩耍,尽量鼓励孩子多找朋友去玩,减少自己独处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