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肾病是间质性肾病的一种,以肾表面的不规则粗大瘢痕、受累肾盏杵状肥大和扩张变形、受累皮质萎陷退缩、膀胱输尿管反流(VUR)为特征,又被称为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反流性肾病是指某种原因引起的膀胱输尿管返流和肾内返流,导致肾脏疤痕形成,最后可以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而致尿毒症。下面就一起详细了解下把。
反流性肾病是什么原因
反流性肾病的病因是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尿液通过不健全的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反流。生理情况下,输尿管最后一段的活瓣机制的解剖功能完整性能防止这种反流。这一活瓣机制包括:输尿管斜行穿过膀胱壁;输尿管壁特殊的肌组织;输尿管口黏膜瓣。前述活瓣机制解剖功能完整性的改变,将导致原发或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反流性肾病的症状有哪些
反流性肾病临床表现各异。尿路感染发作次数、症状严重程度与反流程度和肾脏瘢痕程度无关,仅有一次感染病史的病例也可有严重反流。儿童发生第一次尿路感染不论其年龄、性别和症状严重程度均应进行有关检查。小儿常在4岁以下发病,以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就诊。内科病者多为女性中青年,多因单侧肾萎缩、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症状、高血压等来就诊。
反流性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尿路感染和多发生于排尿时的胁腹痛。尿路感染发生率为63%~88%;蛋白尿的发生率为34.5%~54.7%,也可为反流性肾病的首发症状,因常在严重瘢痕形成数年后出现,提示膀胱输尿管反流已导致肾小球病变,为预后不良指征。即使术后膀胱输尿管反流消失肾功能仍继续恶化。另外本病还具有潜伏性的特点,常在妊娠时因尿路感染、蛋白尿、高血压、先兆子痫或肾功能衰竭被首次发现。个别患者偶尔因其他原因接受影像学检查,而被发现单肾或双肾瘢痕或萎缩或因发现无症状菌尿而考虑到本病的诊断。部分病例可长期无症状,直到肾功能不全进入尿毒症期才得以诊断。
反流性肾病病程中常见高血压,在开始透析的患者中75%有高血压。在成功的抗反流手术数年后,也可发生高血压。高血压严重程度与反流程度和尿路梗阻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临床上高血压发生率为10.6%~38.1%,是反流性肾病的后期常见并发症;妊娠高血压(妊高征)可为反流性肾病的首发症状。约4%严重妊高征病人有反流性肾病;可有夜尿、多尿、尿液浓缩功能异常;有10.2%~50%的反流性肾病可导致肾衰,一般发生肾衰的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约半数病例就诊时已有氮质血症。单侧性反流性肾脏病的肾衰,是由于并发了双侧肾的肾小球病变。本病还可有遗尿史(4%~20%),肾结石(2.2%~18%),镜下或肉眼血尿等。
反流性肾病治疗方法
1、防治尿路感染
定期排空膀胱,最重要的是2次排尿(5分钟内第2次排尿);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治疗最常用,每晚睡前排尿后服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半片连用6个月然后停药观察,若尿路感染又复发则重新开始治疗,疗程1~2年,对磺胺过敏者可单用甲氧苄啶(甲氧苄氨嘧啶)。亦可用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氟嗪酸)。
2、防治脱水
应摄入充足水分。因为这种病人不能排出浓缩尿,所以,临床上很易脱水;另外多饮水可降低肾髓质高渗状态,有利于控制感染。
反流性肾病的预防措施
反流性肾病为多种病因引起的疾病,预防应从防治原发疾病入手,对于易引起反流的疾病,要认真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对症治疗,以防反流性肾病发生和进行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