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六味地黄丸有哪些功效?

家庭医生在线 2017/12/20 7:02:55

六味地黄丸可谓是中医瑰宝,材料包括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对肾虚、头晕耳鸣、消渴、腰膝酸软等症都有一定的治疗功效,日常还会有人将六味地黄丸当做是滋阴补品食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六味地黄丸具体有哪些功效以及哪些人不适宜食用的问题。

六味地黄丸有哪些功效?

调理肾阴虚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补益剂中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但并非所有肾虚都适合吃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适应证主要是肾阴虚,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

改善更年期综合征

女性在更年期往往会出现潮红、潮热、出汗、焦急、心悸、急躁、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每天服用2-3次六味地黄丸,连服3个月,可明显改善上述症状。

治疗口腔溃疡

中医认为,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是虚火上炎所致。六味地黄丸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因此每天服用六味地黄丸2-3次,并坚持三天左右即可改善口腔溃疡的情况。

改善老年皮肤瘙痒症

这种疾病的出现主要与老年人皮脂腺功能的减退、皮肤缺乏皮脂滋润及老年人植物神经功能的退化有关。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肾阴,增强雄激素分泌、兴奋性腺轴、减慢皮脂腺萎缩、缓解皮肤干燥等作用。

赶走疲劳

一些人会在工作紧张、生活劳累后出现精神疲惫、头昏脑胀、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情绪不稳定、精力难集中、记忆力与应变力差等症状,服六味地黄丸则可很快得到改善。

六味地黄丸能随便吃吗?四类人群不宜食用

虽然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家喻户晓的好药,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梁东辉教授在此前采访中指出,六味地黄丸并不建议自行购买随意使用,更是不能人人都吃的,以下四类人群就不宜食用:

健康人群不宜服用。如果人体本身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可能会因滋阴过度,破坏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

脾胃虚弱便溏者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属于滋补之剂,有腻胃和阻碍脾胃运化的弊病。所以,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者慎用。

服用利福平者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中的山茱萸能析出大量有机酸,影响利福平的肾脏重吸收而引起肾中毒。所以服用利福平时,应当禁服六味地黄丸。

感冒患者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属于补益类药,宜空腹服用,感冒时不宜服用。

此外,梁东辉教授还提醒,六味地黄丸比较适合在秋冬两季滋阴补肾,不适宜一年四季服用,更不能过量服用,“服用六味地黄丸应做到适可而止,不可过用,否则易生他证。”

本文指导医生:
梁东辉

梁东辉教授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

擅长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详细]

(责编:何诗雅 )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六味地黄丸到底是不是补药?

六味地黄丸,中成药名。为补益剂,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也就是说六味地黄丸属于补药。一般六味地黄丸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的治疗。现代医学研究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但是,六味地黄丸并不是包治百病,应该知道是药三分毒,六味地黄丸也不例外,不可以随随便便乱吃的。确有适应症的人在用药期间忌不易消化食物。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Q:六味地黄丸是温补药品吗?

没有吃过,宝宝为什么要吃这个呀,这个不是补肾的吗?

Q:肾虚吃补药请问补肾药肾宝片和六味地黄丸能一起吃吗

医生建议:可以一起服用的,但这样子担心会药性太烈出现不理想的反应,建议平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建议这情况在平时多食一些具有补肾固精作用的食物,如鸽蛋、核桃等。服药期间应注意多喝水。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