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却一路高升,从中看出对肾脏健康知识的普及,已日益紧迫。相较于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等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似乎比较鲜为人知。但临床上急性肾损伤却一点也不鲜见,急性肾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居高不下。据悉,我国每年有近400万人罹患该病,且患病人数逐年攀升。那为何急性肾损伤的死亡率如此高?
急性肾损伤死亡率高达六成以上
急性肾衰竭是临床各科室常见的急、危、重症。近年来国际肾脏病和急救医学界趋向于将其改称为急性肾损伤(AKI)。其基本出发点是将这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提前,不要等到肾衰竭时才承认它的存在,而要在肾小球滤过率(GFR)开始下降、甚至肾脏有损伤(组织学、生物标志物改变)而GFR尚正常的阶段将之识别、及早干预。
因为肾损伤会影响到肾脏,而肾脏是全身的代谢与排泄器官。一旦肾受到损伤就可能会影响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包括心脏(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肺(可能会出现肺水肿)。也可能导致全身电解质的紊乱,体内的酸碱失衡。
所以急性肾损伤容易合并全身多个器官衰竭,使全身的各个系统都出现问题。因此急性肾损伤的病人治疗起来就要多个科一起协助治疗。ICU里的重症病人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比率很高,所以急性肾损伤的病人死亡率也很高。急性肾损伤是一种以急性肾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症候群,它的原发病因有很多,是导致其它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每年有近400万人罹患这种疾病,而且这一人数还在逐年攀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危重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研究表明,它的死亡率高达60.3%。
早期诊断是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关键
急性肾损伤并不像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那么容易科普,被人所熟悉。所以最主要关注这个疾病的是医护人员,病人自己可能不会对此那么关注。在肾内科,要注意关注医院收录住院的病人,要随时清楚他们的情况。
急性肾损伤的早期大多出现尿量减少,颜面、双下肢浮肿,这是因为患者体内的尿液排不出去而导致全身出现浮肿。急性肾损伤早期症状隐匿,可被原发疾病所掩盖,即使尿量开始减少,也容易被忽视。因此早期诊断对急性肾损伤的治疗是很重要的。那么普通的老百姓如何及早的发现自己的病情呢?
及早发现病情,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尿量有没有减少?若尿量减少就得查查自己出现尿量减少之前有什么不适的情况或者吃过什么药?比如说像恶心呕吐,进食进水减少,接下来出现浮肿等症状,这时就得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去做检查,及早治疗。
两成急性肾损伤源自乱吃药
很多肾病患者不是因为自身脏器器官病变得病,而是因为“长期乱吃药”。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急性肾损伤病例中,由药物引发的高达20%。
药物为什么容易伤肾?这与肾脏功能有关。肾脏承担着人体的代谢、排毒重任。以人每天排出1.5-2升的尿液来算,肾脏每天实际上要循环往复地处理180升原尿,是前者的100倍左右。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依靠肾脏进行,而药物的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蛋白亲和力会影响肾代谢,形成积聚。在肾脏的过滤工序中,一旦药物反复、长期积聚在肾中,容易引发肾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有时不得不用有肾毒性的药物。此时,医生要在考量病人的过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病症,以及药物的效果、剂量后,做出是否开药的决定。专家提醒,一旦服药后,医生和病人都要密切关注是否有急性肾损伤的表现,比如尿量突增、无症状的肌酐、尿素氮升高、电解质紊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