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不易被察觉的七大肾衰症状

家庭医生在线 2017/12/13 8:13:37 举报/反馈

肾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严重破坏,使身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症后群。分为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竭。预后严重,是威胁生命的主要病症之一。肾衰竭病人在不同的时期,其症状的严重与否是不同的。病情越严重,症状也会越严重。为此,纵多的肾衰竭病人对自己的不适反应要多加注意了。由于肾病隐匿性极强,导致很多患者在就医时病情已经发展到很严重了。其中肾衰症状的发展是很缓慢的,临床往往容易跟一些疾病相混淆。下面小编就具体为大家介绍不易被察觉的七大肾衰症状。

1、贫血:肾衰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降低,患者会产生浑身乏力等贫血症状。

2、流鼻血:肾衰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减退,引起患者经常流鼻血。

3、低血糖:肾衰时肾脏无法有效地灭活体内胰岛素时,有些原本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4、心衰:肾衰时患者体内的毒素及酸中毒抑制了心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能力从而诱发心衰。

5、男性“雌性”化:肾衰时肾脏无法灭活体内的雌性激素,许多男性患者就会出现乳房增大、体毛减少等雌性化症状。

6、骨折:肾衰导致产生调节钙、磷代谢的活性维生素D3降低,病人易骨折。

7、尿毒症性脑病:患者发生肾衰时由于体内的毒性不能清除,致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从而引发幻听、抽搐、癫痫、失语等症状。

肾衰竭疾病患者的早期症状。

1、对一些容易造成肾衰的原发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类、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干燥综合征等疾病,要及时检测肾功能各项指标。

2、要及时发现肾衰的一些早期症状,如不明原因的贫血,难治的高血压夜尿增多病症,不明原因的浮肿等,如有以上情况要随时到医院检查肾功能。

3、如有明显乏力、头昏、小便量少、浮肿、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肾衰可分为以下四期:

一期,肾功能储备代偿期。因为肾脏储备代偿能力很大,因此临床上肾功能虽有所减退,但其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能力仍可满足正常需要,临床上并不出现症状,肾功能化验也在正常范围或偶有稍高现象。

二期,肾衰期。肾小球已有较多损害,60%-75%,肾脏排泄代谢废物时已有一定障碍,肌酐尿素氮可偏高或超出正常值。病人可以出现贫血,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精神不易集中等。但常被忽视,若有失水、感染、出血等情形,则很快出现明显症状。

三期,肾功能衰竭期。肾脏功能已损害相当严重,75%-95%,不能维持身体的内环境稳定,患者易疲劳,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状加剧,贫血明显,夜尿增多,血肌酐、尿素氮上升明显,并常有酸中毒。此期又称氮质血症期。

四期,尿毒症期或肾衰终末期。此期肾小球损害已超过95%,有严重临床症状,如剧烈恶心、呕吐,尿少,浮肿,恶性高血压,重度贫血,皮肤瘙痒,口有尿臊味等。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了肾衰竭疾病患者的早期症状表现了。虽然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一定代表肾衰竭疾病的发生,但是如果出现在你身上,你还是要当心了。

(责编:郑梦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肾衰竭前期如何预防?

肾衰竭的预防最好的时间段是在早期,慢性肾衰竭怎么治疗?由于早期肾衰竭的症状表现较轻,早期预防可防止病情的加重。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难治性肾病等积极治疗,防止慢性肾衰的发生。肾衰竭的预防非常重要,在进行肾衰竭的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肾衰竭的预防措施。加强随诊,检测病情。对于未进入慢性肾衰的肾脏病患者,积极预防;而对于已进入慢性肾衰阶段的患者,应按时服药、定期复诊,最好每3到6个月检查1次,这即是“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Q:肾衰竭前期要怎么办?

肾衰竭的预防最好的时间段是在早期,慢性肾衰竭怎么治疗?由于早期肾衰竭的症状表现较轻,早期预防可防止病情的加重。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难治性肾病等积极治疗,防止慢性肾衰的发生。肾衰竭的预防非常重要,在进行肾衰竭的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肾衰竭的预防措施。加强随诊,检测病情。对于未进入慢性肾衰的肾脏病患者,积极预防;而对于已进入慢性肾衰阶段的患者,应按时服药、定期复诊,最好每3到6个月检查1次,这即是“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Q:肾衰竭前期应该如何预防?

肾衰竭的预防最好的时间段是在早期,慢性肾衰竭怎么治疗?由于早期肾衰竭的症状表现较轻,早期预防可防止病情的加重。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难治性肾病等积极治疗,防止慢性肾衰的发生。肾衰竭的预防非常重要,在进行肾衰竭的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肾衰竭的预防措施。加强随诊,检测病情。对于未进入慢性肾衰的肾脏病患者,积极预防;而对于已进入慢性肾衰阶段的患者,应按时服药、定期复诊,最好每3到6个月检查1次,这即是“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