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糖尿病肾病为什么会水肿?

家庭医生在线 2017/11/26 8:15:05 举报/反馈

糖尿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未能控制好血糖及血压则可使病情加重,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明确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如肾血液动力学异常、糖化终产物形成以及遗传因素等,以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病情发展。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上常可出现水肿症状,以下肢水肿最为常见,出现水肿的原因多由于糖尿病肾病的慢性并发症引起。

1、肾血液动力学异常:肾血液动力学异常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另外若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则会明显地加快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2、糖化终产物形成:糖尿病患者未能控制住血糖,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糖化终产物生成增多,糖化终产物能引起细胞外基质,如Ⅳ型胶原,使患者肾小球合成Ⅳ型胶原,内皮、系膜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诱发糖尿病肾病。

3、遗传因素: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肾病的危险性可增加3倍。而有些长期患糖尿病的患者,即使病程很长也不易出现糖尿病肾病,由此可以看出,糖尿病肾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水肿的原因

1、并发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肾脏损害时,可导致尿蛋白大量漏出、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严重低蛋白血症,这些均可引起双下肢、眼睑及颜面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浮肿。

2、并发心脏病: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并发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病情严重者可因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淤血及水钠潴留,导致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及双下肢对称性水肿。

3、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时,引起末梢血管扩张充血,双下肢静脉淤血而水肿,此外神经营养障碍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也会导致下肢浮肿。

4、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当患者下肢静脉出现病变,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静脉高压时,可以出现下肢水肿,但往往呈单侧水肿。

5、合并严重营养不良: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节食过度,热量以及蛋白质的摄入严重不足,导致低蛋白血症性及营养不良性浮肿。

如何治疗糖尿病肾病

1、严格控制血糖:糖尿病早期,用胰岛素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糖尿病,使血糖保持基本正常,可以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增高的肾小球滤过率和改善微量白蛋白尿。

2、控制高血压:高血压会促进患者肾功能衰竭的发展,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率,减少尿白蛋白排出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作为首选药物,常需要联合其他降压药。其它降压药如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甲基多巴,可乐宁等。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3、限制蛋白质摄人:适当减少饮食中蛋白质数量可以减低肾小球内压力,减轻高滤过和减少蛋白尿。而给予患者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小球组织学病变,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者更应限制蛋白质的摄人,并应食用含必需氨基酸高的蛋白质。

4、透析治疗和肾移植:糖尿病肾病患者一旦出现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责编:郑梦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糖尿病肾病的病因都有什么

男性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较女性为高;来自美国的研究发现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非洲及墨西哥裔较白人易发生糖尿病肾病;同一种族中,某些家族易患糖尿病肾病,凡此种种均提示遗传因素存在。1型糖尿病中40%~50%发生微量白蛋白尿,2型糖尿病在观察期间也仅有20%~30%发生糖尿病肾病,均提示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

Q:糖尿病肾病分期怎么办

​糖尿病肾病分为:一型糖尿病肾病和二型糖尿病肾病,
(1)一型糖尿病肾,临床上可以分为五期。一期,肾小球高滤过期。二期也就是正常白蛋白尿期。三期也称为微量白蛋白尿期。四期是指临床蛋白尿期。五期指的是肾衰竭期。
(2)二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期可以参照一型糖尿病肾病,目前比较实用的二型糖尿病的肾病分期可以分为,早期也就是隐性或者微量白蛋白尿期。中期指的是持续显性蛋白尿期。以及晚期指的是肾衰竭期。在治疗期间属于中医上的“消渴”出现肾病时“水肿”范畴,根据辩证治疗。

Q:糖尿病肾病的症状是什么?

你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表现,早期就是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肾病为明显白蛋白尿期。有一过性微量白蛋白尿,用胰岛素治疗后可以消失。微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最早临床证据,也是筛选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指标。典型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晚期出现氮质血症,最终发生肾衰竭。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