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召开之际,“多一点”行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抗癌之路分享会在广州举行,旨在提高公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鼓励中老年人这一高发群体识别疾病早期症状、及时到血液科就诊并坚持规范化治疗,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中老年人健康并给予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群体更多关爱。
中国医师协会骨髓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路瑾教授
我国多发性骨髓瘤 59岁高发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在分享会上,中国医师协会骨髓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路瑾教授接受了家庭医生在线的采访时表示,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很多国家其发病率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是59岁,随着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不断加剧以及检测能力的逐步增强,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也将呈上升的趋势。
多发性骨髓瘤易混淆 出现5种症状要重视
然而,目前我国公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同时,疾病起病较慢且症状缺乏典型性,与其他科室疾病很难区分,导致患者延误治疗时机、预后较差。有数据显示,约6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初期或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骨痛和骨折的现象,不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而且造成患者极大的伤残率。另外,有约20%-50%的患者伴有肾脏损伤,如肾功能不全以及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路瑾教授强调:“如果出现骨痛、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贫血和反复感染等症状时,应尽早到血液科就诊,通过血尿检查、骨髓穿刺及活检等相关检测判断是否患病,以实现早诊早治、改善预后。”
引入新药 我国多发性骨髓瘤平均中位生存期达3-5年
尽管多发性骨髓瘤尚无法治愈,但是随着新型治疗方式的不断应用,患者的生存期较之前已明显延长。路瑾教授表示,“如今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已从三到五年,现在大概五到七年。”可以说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患者的生存比以前越来越好。
路瑾教授表示,“如今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首先,得益于大量新药开始引入中国,第一大类是例如硼替佐米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第二大类是免疫调节剂,第三类包括即将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的单抗药物,第四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等等。另外,自体移植也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另一大进展,在诊疗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分享会上,路瑾教授见到一位已带病生存十三年仍神采奕奕的老患者后倍感欣慰地表示,患者的信任、理解和配合对疾病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帮助他们提升治疗依从性,实现足量、足疗程治疗,才能达到疾病可能的最大缓解、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更加可喜的是今年国家的医保目录进行了更新,把骨髓瘤支柱的治疗药物硼替佐米(万珂)纳入了医保,并对价格进行了调整,帮助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