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秋季多晒太阳可抗秋乏

2017/10/10 17:34:27

民间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这句话在老人身上尤其明显。中医认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虚、胃虚、气虚,老人抵抗力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

胃寒吃山药。此时应吃些性温的食物,主食可以改为粳米,健脾胃、补中气。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可以每周吃两次山药炖排骨,也可以与大米、小米、大枣一起煮粥食用。此外,每周吃次清蒸鱼,多进食鸡蛋、莲子。但寒性水果要少吃。

防燥多喝汤。秋燥耗伤人体津液,易造成阴津亏虚。不少老年人会感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瘙痒、大便干结等。鼻、唇干燥者可吃萝卜、芝麻、豆腐、豆浆等。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可以多进补汤水如百合冬瓜汤、山楂排骨汤、鳝鱼汤、赤豆鲫鱼汤等。并坚持每天补水2000毫升,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湿润。少吃姜、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多晒太阳抗秋乏。老人最易秋乏,这其实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除饮食调理外,作息必须改变春夏以来晚睡的习惯,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此外,入秋后,日照时间减少。

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绪因而低沉,所以要增加阳光的照射,晴天时多到户外散步,每天保证半小时。每天喝一杯花旗参茶也有提神补气、抗疲劳的作用。

防病按时服药。9月下旬气温下降,感冒增多,90%以上的老慢支患者也易复发。早晚温差大,因此不要只穿一件过薄或过厚的衣物,可以叠穿两件以上衣物,便于随时调整。睡觉要护住胸背,因为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如果邪风侵入,容易患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三高人群也要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每天监测血压变化、按时服用降压药物等。


(责编:苏雅婷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秋季养生如何预防秋乏

预防秋乏:多晒太阳,充足的阳光可以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然而,当秋季来临,阳光的照射便不再像夏日那样强烈,雨天也会增多,这样人体的褪黑色素就会增多,从而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感觉心情低落。所以,适当的多晒太阳可以让人心情变得开阔,显得更精神。每天多睡一小时,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养成了晚睡早起的习惯,当秋天来临,这种习惯就要加以调整了。泡花旗参,从中医角度来讲,秋乏是因为秋天干燥,致使人阴液不足,阳热旺盛所致,那么养阴润燥就是关键所在了。此时,泡上一杯花旗参,既可以提神抗疲劳,还可以滋阴补气。

Q:秋季养生如何预防秋乏?

不少人一入秋就表现出睡意连绵、呵欠不断,这便是常说的“秋乏”。“秋乏”乃是燥邪耗损津液导致血气受损,加之暑邪未尽,暑多夹湿,湿为阴邪,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易阻碍气机,从而出现头生困重,胸脘脾闷,周身酸痛等不适,易加剧疲惫。 缓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注意劳逸结合,切忌熬夜。每天可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同时保证适度的锻炼,帮助人体收敛神气,利于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

Q:如何改善秋乏症状?

“秋乏”是人体随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自然生理现象。人体的神经系统对温度十分敏感。天气炎热时,神经系统处于亢奋状态,人就不容易感觉困;而秋天的时候,由于气温降低,人体的神经系统受到抑制,此时人容易提不起精神,老是感到想睡觉。再加上天气凉爽容易入睡,更是让人一睡就不想醒。  看上去这和健康关系不大,“秋乏”其实也是阴阳失衡的表现。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秋季天气干燥,阴液不足,阳热相对旺盛,阳盛阴虚导致身体阴阳失衡,人就会觉得乏力、没有精神。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阳热旺盛,此时养阴润燥就是关键,而西洋参是最佳选择,不仅能起到益气养阴的作用,同时对消除秋燥也有一定功效。建议将西洋参切片,每天取10g左右用开水泡茶喝,可反复多次冲水。要提醒的是,儿童、青少年阳气旺盛,除非在医生指导下,否则不要轻易吃参,以免诱发性早熟。  另外,饮食要以清淡为主,以蒸、煮、煲为主,火锅及煎烤油炸的食物容易上火伤阴化燥,因此建议少吃。推荐食用生地花生煲猪脚、沙参玉竹煲鸡肉、猪肺橄榄汤、百合莲子汤、无花果炖瘦肉等滋阴润燥的汤水。  同时,多点室外活动也有利于缓解秋乏。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是秋季锻炼的好选择,但还应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运动量不宜过大。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