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早产儿养育有哪些知识?

2017/9/28 9:45:06

一、早产宝宝养育指导

早产宝宝出院后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嘱咐定期回医院复查。对于小胎龄、低体重的宝宝出院不久就要回来复查眼底,防止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眼底检查1-2周一次,一直到足月,宝宝的视网膜血管完全发育成熟为止。有的宝宝在出院前做听力筛查未通过,还需进一步复查听力。如果回家后吃奶不好,容易吐奶,体重不增,也应及时回医院复查。一般情况下,早产宝宝出院后在6个月以内,每月体检一次,6个月之后,根据宝宝的情况,由医生决定1-2个月复查一次。一岁以后2-3个月一次,直至2岁。每次复查时医生会询问宝宝的喂养和护理过程,每月有什么进步和变化。检查宝宝的体格生长、神经运动发育情况,告知家长宝宝在相同月龄孩子中所处的水平如何,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有差距。通过定期随访,医生能够及早发现早产宝宝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信号,如肌张力异常或姿势异常等,并根据宝宝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指导早期干预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使宝宝能够健康成长。

二、早产儿的养育知识

对于早产宝宝来说,当他们的吸吮、吞咽和呼吸三者之间发育协调,就可以自己吃奶了。但由于胃的容量小,每次喂奶量也许不像足月宝宝一样多。而且他们吃奶很容易累,常吃吃停停,休息一会儿再吃,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有的宝宝脾气急,吃奶很快,常会憋的喘不过气来。这时要让他(她)休息一会儿,喘几口气后再接着吃。

在给早产宝宝喂奶时一定要非常细致和耐心,抱起来喂奶,尽量避免呛奶和吐奶。如果母乳喂养,妈妈的奶水很多、流速很快的话常会造成呛奶,因为宝宝来不及吞咽。这时妈妈可以用手指掐住乳晕周围减慢乳汁的流速,或将前面的奶先挤出一些,再让宝宝吃。由于母乳的前奶和后奶成分不同,前奶的蛋白质多些,后奶的脂肪多些,这都是早产宝宝不可缺少的,所以要吃空一侧再吃另一侧。人工喂养时,要选择合适的奶嘴,太大会呛着,太小又费力。每次喂奶现配现吃,不要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吃奶的用具注意清洁,每天消毒。

(责编:杨绮琴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早产儿全母乳好还是母乳加早产儿奶粉

早产儿全母乳比较但是,母乳热量没有早产奶高,早产前6个多月是追生期,如果重量没达到理想的状态,可以用母乳养育。如果净重过轻的话,可以用二种母乳价奶粉来混合喂养。如果增重的,能通过喂奶来协助大脑发展,可是孩子的体重较轻,可以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去进行喂养。六个月的新生儿,一般的净重等于新生儿的出生净重加上月龄的0.7,这是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换句话说早产儿长至六个月龄时,就应当和足月宝宝一样了。

Q:36周算早产儿吗?

36周是早产儿,但如果出生后没什么病,可视为足月儿养育,不需要过度紧张。

Q:早产儿的治疗?

妈妈在为宝宝授乳,擦身体和换尿布等护理工作时,也要尽可能地敏捷,轻手轻脚,例如,换尿布时就不能像对待健康儿那样握住两脚向上提,而要轻轻地把早产儿的臀部和整个后背向上抬起来,尿布也不能压迫身体,要准备一些窄小的尿布才好.早产儿会经常呕吐.早产儿易发生紫绀,所谓紫绀,就是局部或全身因血液中缺氧,皮肤和黏膜变成了青色的症状.这是早产儿的危险信号,爸爸妈妈要特别地留心,如有这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千万不要耽搁.由于早产儿机体状况很弱,不要使早产儿消耗体力,不要加重早产儿的心脏负担,因此保温和安静对早产儿显得更为重要.另外,爸爸妈妈中总要有一个人留在能看到早产儿的地方照看宝宝,以防紧急情况的发生.总之,爸爸妈妈只要精心呵护心爱的宝宝,用不了多久,宝宝就会健康活泼起来.最好用母乳喂养早产儿.母乳是宝宝最好的营养品,对早产儿来说更是如此.尽管提前结束妊娠,但妈妈奶中的营养成分并不缺少.用母乳喂养早产儿能增强早产儿的抗病能力,有利于早产儿身体器官尽快发育成熟.由于早产儿吸吮能力较差,因此,当宝宝能够直接吸吮妈妈的乳头的时候,妈妈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期待宝宝能立即吸吮你的奶头,宝宝可能需要时间和耐心来适应妈妈的乳头.这时候,妈妈就要尽量避免用奶瓶来喂宝宝,因为身体虚弱的宝宝很容易接受奶瓶而拒绝吸吮妈妈的奶头.精神抚慰对早产儿的发育非常有利:早产儿刚一出生就要进行特别的监护,即使出了院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长期护理,相形之下与正常足月胎儿相比更要劳神费力.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在养育早产儿时.往往只关注宝宝身体的发育程度,而忽略了与宝宝的精神交流.其实,早产儿只要不是特别地发育不全,或脑组织有缺陷,他(她)还是有感知的.事实证明,那些能经常得到爸爸妈妈抚摸并得到慢言细语抚慰的早产儿,发育程度都比没有接受过精神抚慰的早产儿好.对早产儿精神发育方面抚慰,不仅有利于早产儿身体的发育,而且更能加深爸爸妈妈与宝宝之间的感情.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