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内障的早期如果能够早点发现的话就很有希望治愈,但是如果到了后期以后治疗难度就会增加很多,白内障是一种眼睛晶状体发生混浊的疾病,是首位致盲性眼病。白内障给患者的眼部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患上白内障要积极治疗。
白内障的鉴别
一、 要注意晶体生理性老化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区别正常的晶体位于眼内的前段,是透明的,如果它变得混浊而不透明,则表明有了白内障。最常见的是发生在50岁以后,多为老年性白内障,其发生和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还有一种情形是,晶体随年龄增长所含水分渐渐减少,其中央核心部渐趋硬化,加上晶体蛋白的代谢产物增加,致使晶状体看上去呈淡黄色,似乎不透明,这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并不影响视力。注意这两者鉴别是很有必要的。每位患者都应检查视力,若视力正常(包括矫正视力能达到正常的标准),首先要考虑是晶体生理性老化。检查晶体是否混浊应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必要时还要放大瞳孔(检查前最好测量眼压)。
二、 要注意与白内障相伴影响视力的其他眼病在老年人中,影响视力的眼病多种多样,特别是一些发病缓慢,症状又不明显的眼病,若与白内障同时存在,则容易被忽视和漏诊。因此对于发现有老年性白内障的病人,要注意眼压是否正常,最好要测量眼压,同时检查眼底的视神经有无疑似青光眼性的改变。这些检查应该定期追踪观察。如果是有青光眼,则应积极治疗青光眼。再则老年人也会有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对视网膜产生影响的疾病,还有眼本身的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这些都影响视力,对这些疾病应当积极治疗。
白内障术后是否会散光
切口的大小过大的切口,可能会导致较大的手术后角膜散光,因为较大的手术切口本身,对角膜曲率影响较大。另外,不同形状的手术切口,对角膜曲率,眼球形状的影响不同,因此,对手术后散光的影响也不同。如手术后可产生切口错位,张力过小的手术切口,可能会引起较大的手术后散光。反之,如切口的构型可以稳定眼球形状,对角膜曲率的影响很小,则导致较大的白内障手术后散光的机会较少。
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手术切口的位置,可位于角膜上,也可位于角巩膜缘上,或位于巩膜上,临床上有大量的研究说明,切口位置的不同,可明显地影响到手术后散光,特别是手术后角膜散光。切口的位置愈接近角膜中心,对中心角膜曲率半径的影响越大,可能导致较大的手术后角膜散光。由于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切口多位于上方,使这种手术后角膜散光常常表现为顺规性角膜散光。博爱专家说,位于巩膜上的切口,对中央角膜曲率半径的影响较小,切口愈接近赤道部,引起顺规性手术后角膜散光的机会越少。但当切口愈靠近后部时,可能引起手术中出血的机会愈多。
多平面的切口缝合时,如未能将切口的内口缝合,则可增加产生手术后散光的机会。还有切口的缝合也与散光有很大的关系,缝线力度是否均匀、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起角膜变形而导致散光增加。
因此手术后要减少散光的出现,术后应该尽量保持术前眼球的形态,以减少白内障术后散光的形成。白内障手术中要保持术前眼睛的形态,就需要手术医生有丰富的白内障手术经验。
白内障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是将混浊的晶状体完整地从眼内取出的一种手术。此手术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因手术时晶状体囊一并被摘除,故不能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老式的囊外摘除术不同,它需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切口较囊内摘出术小,将混浊的晶状体核排出,吸出皮质,但留下晶状体后囊。后囊膜被保留,可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可立即恢复视力功能。因此,白内障囊外摘出已成为目前白内障的常规手术方式。
药物治疗:白内障药物治疗没有确切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一些早期白内障,用药以后病惰可能会减慢发展,视力也稍有提高。但这不一定是药物治疗的结果,因为白内障的早期进展至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