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的外治法
1、熏洗
可选用苦参汤加石榴皮、明矾、五倍子煎汤熏洗;或用蛇床子、明矾、乌梅、槐花、地榆、防风、葱叶煎汤,先熏后洗,每日2次。
2、敷药
可用马勃,木贼烧灰存性,共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将药末撒布患处,使之还纳复位。
3、回复术
直肠脱出后,须立即回复;如脱出时间较长,局部充血肿胀,则回复困难。施术时取侧卧位,粘膜涂以润滑剂,将脱出部分缓慢推入;再将食指伸入肛门内,检查是否推到括约肌上方。如因疼痛;回复困难,可在局麻下进行。术后病人应卧床休息2~3日,使其不再脱出。
4、注射法
将药物注射于直肠粘膜下层,使粘膜与肌层粘连;注射到直肠周围间隙,使直肠壁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此法对儿童效果良好,对成人配合肛门紧缩手术也可治愈。如用药量过多,浓度过大时,可能引起直肠粘膜或直肠周围组织坏死,甚至感染和形成脓肿。
(1) 粘膜下注射法:①适应症:儿童直肠粘膜脱出。②禁忌症:直肠急性炎症,腹泻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等疾病。③药物:脱肛液。④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将直肠粘膜暴露于肛外。用鼠齿钳固定脱出的粘膜,于齿线上方l厘米处以细针头刺入粘膜下层,作点状或柱状注射。每点注入o.1一o.3毫升,点间距离o.5一l厘米,每次用药总量12毫升左右。注射完毕再予消毒后,随即还纳肛门内,外盖无菌纱布。术后酌情服用肠道消炎药。
(2) 双层注射法:①适应证:成人ⅱ、ⅲ度直肠脱出。②禁忌证:痢疾、腹泻、肛门直肠急性炎症。③药物:脱肛液。④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取侧卧位或截石位,腰俞麻醉,肛门部常规消毒,铺巾。嘱病人作排便动作,使直肠尽量脱出肛外,以0.1%新洁尔灭消毒直肠粘膜后,用鼠齿钳2—3把固定脱出的粘膜之最高层,用较细的肌肉注射针头由此处向上作粘膜下层点状或柱状注射,然后向外作粘膜下点状或柱状注射,用药量10毫升左右。待全部脱出的直肠注射完毕,再消毒后还入肛门。换6号针头(长8厘米),分别于左右3、9点距肛缘1.5厘米处进针。先在左侧刺人皮肤皮下及外括约肌进入坐骨直肠间隙,约4—5厘米,针头略遇阻力即达肛提肌,通过肛提肌针头有落空感时,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左手食指伸人直肠内,触摸针头部位确定在直肠壁外,骨盆直肠间隙内时,再深入2~3厘米。一般进针深度,男性不超过7.5厘米,女性不超过5.5厘米。然后退针缓缓注药,呈扇形注射5一10毫升。换针头以同样的方法注射对侧;最后注射后侧,并使针略呈弧形,在肛门与尾骨之间刺人,沿骶骨曲进针,食指伸入直肠内引导针头进入直肠后间隙,注药3~5毫升。三点一次注药总量不超过25毫升。
5、手术
(1) 疤痕支持固定术:
适应证:成人ⅱ、ⅲ度直肠脱垂。
禁忌证:直肠脱出后嵌顿、水肿、坏死。
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腰俞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直肠用0.1%新洁尔灭消毒,分别选定左、右两个点,在齿线以上1.5厘米处,用鼠齿钳将直肠粘膜纵行夹住。然后用弯圆针和0号肠线在钳下方贯穿结扎1针,垂直向上间断结扎共4~5针,针距1厘米,对侧同法结扎。术毕,局部再消毒后,直肠内放凡士林纱条,外盖无菌敷料固定。
(2) 肛门紧缩术:
适应证:直肠脱垂并发肛门松弛,不完全失禁者。
禁忌证:肛周急性炎症,泻、痢、便次增多者。
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腰俞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于肛门后侧2厘米处,沿左右肛缘作“v”形切口,切口长短按肛门松弛程度而定。如肛门松弛可插入3指以上者,可紧缩1/2;3指以下者,紧缩1/3。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将皮瓣游离至齿线并向上牵拉,暴露肛尾韧带、外括约肌皮下部及肛管后三角;将外括约肌缝合2针,闭合肛管后三角,缝合皮肤“v”形切口,然后再将向上的游离皮瓣作“∧”形切除。止血后肛门内放凡士林纱条引流,外盖无菌纱布。伤口5-7日拆线,术后可服抗感染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