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持续反复作用于胃黏膜所引起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发病原因尚未明了,只是我们家长要当心,小儿腹痛会不会是慢性胃炎?
小儿腹痛当心慢性胃炎
前几天,儿科病房收入一位“腹痛原因待查”患儿。母亲述说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最近两个月总说肚子痛,痛在脐周围,每次痛上一会儿,可自行缓解。患儿曾在县内几家医院就诊,化验大便也没见到蛔虫卵。但医生和家长还是认为孩子肚子里有蛔虫,先后两次予以驱虫治疗未见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经儿科专家会诊,结合纤维胃镜检查结果,最后确诊为小儿慢性胃炎(活组织分离培养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住院对因治疗十天,患儿症状消失后出院,并带药在门诊继续治疗,叮嘱定期随访。
通常小儿腹痛人们会首先考虑与肠道蛔虫有关。事实上,学龄儿童再发性腹痛大约85%是由于胃肠疾病引起的,其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而肠蛔虫只占极少数(不到5%)。近些年,随着电子纤维胃镜在儿科的普及,医学界对儿童再发性腹痛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据美国学者Dupont观察,学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后,50%以上表现为原因不明的上腹痛,有时为唯一的突出症状。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的位于上腹部、脐周围或脐右侧的疼痛,少数可出现胸骨后痛,多不剧烈,无明显规律,一天腹痛数次或数天腹痛一次。临床不易找出确切病因,容易误诊为肠蛔虫病和外科急腹症。
儿童为何会出现慢性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儿童慢性胃炎中以胃窦炎多见,萎缩性胃炎很少。胃窦炎的病灶主要在胃窦部,其原因与幽门螺旋杆菌侵袭有一定关系,可以说它是形成胃窦炎的“罪魁祸首”。上世纪90年代在儿童中进行的深入研究发现,小儿胃炎病例中,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概率高达50%以上。从调查情况看,人与人的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传播途径为“粪口”和“口口”,若父母感染了螺杆菌,其子女的感染概率比其他家庭高得多。
不良饮食习惯
小儿慢性胃炎的形成也有其他诱因,如贪食冷饮、饮食无节律、挑食、爱吃油煎食品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长期无节制进食,会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使胃黏膜水肿和糜烂,而过量冷饮则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和黏膜层变薄,这些都会形成慢性胃炎。
不良饮食环境
有的家长在孩子吃饭时逗他玩,使孩子注意力分散;有的家长利用吃饭时间管教、训斥小孩,使孩子处于抑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有的父母吃饭时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给孩子造成精神刺激……这些都容易促使孩子消化功能紊乱,易患胃病。
胃病或由牙病起
不注意口腔卫生导致烂牙坏牙,也是不少胃病患儿的致病因素之一。“不少孩子说自己胃疼腹痛,张开嘴一检查,发现臼齿表面全都是黑的。”专家说,儿童7岁左右门牙开始换牙,10岁左右臼齿开始换牙。这个年龄的孩子吃东西,往往来不及细细咀嚼就已经咽下了肚。这样的孩子如果感到肚子痛,首先就是牙齿的问题。
父母感染Hp孩子容易得胃炎
“现在已经证实,引起小儿胃炎、溃疡的病原菌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Hp)。”专家介绍,小儿溃疡,其中约有1/4是Hp感染引起的。
“成人的Hp感染者,超过半数都是在儿童时感染的。”专家强调说,Hp感染以“人—人”、“口—口”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有的父母长辈在给婴幼儿喂奶时,先自己用嘴试试牛奶的凉热,还有的家庭所有成员共用一个漱口杯,中国家庭还不习惯用公筷,所有筷子都在一个盘子里夹菜,这些习惯都不同程度存在着Hp感染的可能。
儿童慢性胃炎怎么治疗
1、饮食 宜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少吃冷饮与调味品。
2、清除Hp 对Hp引起的胃炎,尤为活动性胃炎,应给予抗Hp治疗。选用的药物有:
(1)枸橼酸铋钾(胶体次枸橼酸铋,CBS):6~9mg/(kg·d)。
(2)抗生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50mg/(kg·d),克拉霉素15~20mg/(kg·d),甲硝唑20mg/(kg·d),呋喃唑酮5~10mg/(kg·d)。
(3)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0.6~0.8mg/(kg·d)。
(4)联合疗法:治疗方案可在上述药物中选用。组成二联或三联疗法:
①含铋剂方案:铋剂加1或2个抗生素。
②不含铋剂方案:质子泵抑制剂加1或2个抗生素组合。
3、胃动力药 有腹胀、恶心、呕吐者,给予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等。
4、H2受体阻滞药 高酸或胃炎活动期者,可给予H2受体阻滞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5、胃胆汁反流 有胆汁反流者,给予铝碳酸镁(胃达喜)、熊去氧胆酸与胆汁酸结合及促进胆汁排空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