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自胎儿及其附属物胎盘娩出到全身器官恢复至妊娠前状态,一般需要大约6~8周的时间,这个时期称为产褥期,通常叫“坐月子”。产妇做好这段时间的保健,不仅关系到身体的正常恢复,而且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对正常产褥期生殖系统有哪些变化有所了解。
产妇产后生殖系统变化最大,它包括子宫的复旧、子宫颈变化及阴道的变化。胎儿、胎盘娩出后,由于子宫肌肉的收缩产生的缩复作用,使子宫体积明显缩小,胎盘剥离面也随着子宫的缩小和新生内膜的生长而得以修复,直到恢复到没有怀孕时的状态。一般而言,需要5~6个星期的时间,这个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首先当胎盘娩出后,子宫即收缩至胎儿头大小,呈前后略扁的球形,质地较硬,宫底位于脐耻中点或稍高处,产妇可自行在脐下l~2横指处摸到一较硬的包块,即宫底。一般产妇都住院分娩,所以医生或护士每天基本在同一时间检查产妇子宫底下降的情况,子宫底可每天下降1~2cm,10天左右下降入盆腔,腹部就摸不到了。
胎盘娩出后,胎盘部位的复旧需要大约6周时间。产后子宫复旧如子宫复旧不全可能发生晚期产后出血。随着子宫内膜的脱落和修复,坏死的蜕膜、子宫内血液及黏液混合在一起经阴道流出,称为恶露。
产后第一周,会有较多血液和坏死的蜕膜组织,为血性恶露;第2周,血液成分减少,色淡红,为浆液性恶露;产后第3~4周,呈黏稠状,且色泽较白,称为白色恶露。血性恶露约持续3天,逐渐转为浆液性恶露,约2周后变为白色恶露,约持续2~3周干净。产妇每天要注意观察恶露的量、颜色和气味,若恶露色污或有异味,则提示有感染征象或子宫复旧不良,要及时诊治。有许多因素影响子宫复旧,如部分胎盘、胎膜残留,诱发宫腔感染形成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产后尿潴留;子宫过度后倾后屈;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胎儿;
过大胎盘及多产等。当子宫复旧不全时,血性恶露持续时间长、量多,甚至可发生大出血。伴随感染时,恶露有异味,对产妇的危害较大,所以应加强分娩期及产褥期的护理,预防和及时纠正影响子宫复旧的因素。产后应早下床活动,不能长期仰卧位,以利于恶露排出,防止上行感染。当怀疑子宫复旧不全时,可用促进其收缩的药物,如催产素、益母草等,必要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当怀疑有胎盘、胎膜残留时,应行刮宫术,术后也要加强子宫收缩及抗感染治疗。因此,产后要注意外阴清洁,早下床活动,坚持母乳喂养,促进子宫收缩,预防感染,就可以安全地度过产褥期。
产妇要引起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总是卧床休息,忽视了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子宫的复旧,甚至有些孕妇因为有肥胖、高血脂症、血液黏度高,导致患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倾向。
在分娩结束时子宫颈皱起如袖口状,一般需要7~10天宫颈内口及外形完全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宫口关闭,由原来的圆形变为横裂型。产后阴道腔扩大,阴道壁松弛及肌张力降低,阴道黏膜皱襞因过度伸展而消失,于产褥期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第3周出现阴道皱褶,但阴道在产褥期结束时尚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状态。分娩后会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3天内自行恢复。处女膜在分娩时撕裂形成残缺不全的痕迹,呈数个黏膜瓣,呈经产型,叫处女膜痕。
盆底肌及其筋膜因分娩过度扩张使弹性减弱,且常伴有肌纤维部分断裂,产后必须经过锻炼才有可能恢复至未孕状态。产褥期内生殖器官未完全复原,胎盘附着处、会阴、阴道创面未完全修复,所以产后2个月内应禁止性生活,以免引起生殖道感染及损伤。经产妇或高龄产妇,产后最容易发生产后宫缩痛。即产后或剖宫产后,子宫复旧过程中子宫收缩所产生的疼痛较为明显,甚至有人感觉比分娩时的疼痛还要严重,往往需要使用止痛药物才能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