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的超声诊断?血管瘤是肝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良性肿瘤的41.6%-70.0%。本病实质上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多无症状,生长缓慢。超声在诊断肝血管瘤上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
超声诊断是一种生物物理学检查方法,并列于医学影像如CT、MRI、X线血管造影,核医学等系列之中,各有优点和不足。在应用中须紧密配合临床表现,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1、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单发占68.8%,多发占31.2%,高分辨实时超声广泛应用以来,肝脏血管瘤发病率增高,特别是中、小血管瘤发现率增多。
⑴肝脏小血管瘤(直径<3cm=:超声表现:①显示相对强回声结节,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有间隔,触之稍韧,含纤维组织较多,临床上最多见。 ②低回声结节,轮廓不甚明确,边界可辨认,挤压可缩小。③混合型:低回声伴有明确的边界,后壁回声增强,内部散在粗光点。病理证实的230个血管瘤中,强回声占79.6%,低回声11.7%,混合回声8.7%。Hisa在5年中对180000例上腹部检查发现血管瘤118个,80%典型强回声,瘤体积较大时中心可出现透声区,病灶>4cm,倾向于混合性回声。
⑵中等大肝血管瘤:回声相对增强,边缘不整,边界清楚,其间多有网状或蜂窝状低密度透声区,触之柔软有弹性,肿瘤切面为大小不等的囊状血窦,血窦间为纤维分割。
上述两型血管瘤除瘤灶部位外,其他肝区结构正常,透声性好,血管纹理清楚而不同于小肝癌或亚临床肝癌。
⑶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呈实质性不均匀强回声条索,斑片与形态不规则的大小不得不等的液性及混杂,从图像难和肝癌鉴别,有外国专家认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图像有变化快的特征,可能与瘤体内血管血窦的破裂出血,纤维化反复发生,血窦被纤维组织分割,其间又有血管和小胆管形成有关。
Bruneton发现弥漫性血管瘤可有钙化、血管图像与病理的关系,强回声瘤体纤维增生,纤维间隔和纤维化突出,低回声含多量不凝固暗红色血液,大小不等扩张的血窦,有囊性多房改变,窦间有致密网状分割,在低回声中呈散在光点,透声好,后方增强;混合型瘤体有包膜,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伴纤维结节。肝血管瘤多普勒探查,脉冲式未收到血流频谱,连续多普勒2/5病例听到明显血流声。彩超显示血管瘤内部及周围除肝区原有门静脉、肝静脉外无明显增多的动脉血流,血管瘤内部由于静脉血窦的扩张流速甚慢,通常彩色显示困难。
2、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由肾间质发生,肿瘤由不等量的平滑肌、血管、脂肪组成。超声图像为密集的强光团,不伴声影,常发生在肾皮质或髓质,边界轮廓清楚,肿瘤内可出血,反复发生形成或洋葱图像为其中特征,有助于鉴别。
以上内容就是对血管瘤的超声诊断的介绍。由于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组织学表现,超声对血管瘤极其敏感是检查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但临床上往往因低回声型难与肝癌鉴别而误诊,如能更细致的检查,仔细的辨别,既可以减少病人的精神压力,也可以使超声的诊断率符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