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纤维结肠镜下的疾病症状表现

家庭医生在线 2017/5/10 10:01:47 举报/反馈

大肠癌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也是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在检查结肠的具体情况时,常会用到纤维结肠镜。 纤维结肠镜能够检查明确肿瘤情况,取活组织检查作出病理诊断。而不同病变结肠镜下的形态也是很不同的。

1、大肠息肉

(1)管状腺瘤:临床上比较常见,占腺瘤的80%,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有蒂型约占85%,亚蒂和无蒂少见。其形态如球形或梨形,表面光滑、充血,部分有点状出血斑,瘤体直径一般约1~2cm,少数可大于3cm,恶变机会少,约占8%。

(2)绒毛状腺瘤:临床上较少见。好发于左半结肠,大部分为无蒂或亚蒂,形态不规则,呈绒球状或细小分叶状,表面不光滑,有无数绒毛状突起,质地脆,易出血,一般直径可达2~3cm以上,恶眯率达20%~30%。

(3)混合型腺瘤:也称绒毛状管状腺瘤,是上述两者的混合型。以有蒂和亚蒂多见,体积较管状腺瘤大,直径多大于2cm,恶变率占10%左右。

(4)家庭性腺瘤病:是一种家庭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特点是结肠多发性腺瘤,数目超过100个,其形态多为无蒂半球形或结节状隆起,大多数息肉直径仅几mm,少数超过1cm以上,癌变率高,有人认为癌变是本病的必然结局,发生年龄平均在40岁左右。

(5)黑斑息肉综合征:本病少见,主要特点是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口唇周围、颊粘膜、手脚掌面有色素斑沉着。肠镜下息肉分布散在、数目不等、大小不一,息肉可有蒂、亚蒂或无蒂,表面不光滑,呈分叶状或乳头状凸起,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组织学上本病系错构瘤,癌变率低,一般占2%~3%。

(6)炎症性息肉: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疾病,无特殊临床意义。肠镜下大部分息肉无蒂、体积小,直径仅几毫米,少数可达几厘米,表面苍白、无光泽。

2、大肠癌

(1)息肉型:形状如宽基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凹凸不平,呈菜花样突入肠腔,组织脆,易于出血。

(2)溃疡型:初为扁平状肿物,边界清楚,继而呈火山口状溃疡,溃疡边缘为结节状周堤,表面覆盖灰白色坏死组织。

(3)浸润溃疡型:肿块边界欠清楚,表面糜烂,散在溃疡,有接触性出血,继续发展可浸润肠管全周,形成环状狭窄。

(4)弥漫浸润型:又称硬化型癌。此型大肠癌因结缔组织明显增生使病变区变硬,呈环形浸润致肠腔呈管状狭窄,表面可见散在的糜烂及小溃疡,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5)特殊型:如粘液癌。肿块表面伴有绒毛乳头状突起,内有大量胶冻样粘液,质软、有弹性、边界不清,多见于右半结肠。

3、大肠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呈连续性分布,多发于左半结肠。活动期:粘膜表面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粘膜粗糙呈颗粒样改变,组织变脆,易于出血。有时可见粘液、脓性分泌物及小溃疡,溃疡一般小而表浅,形态不规则,状如针尖、线形或斑块样。慢性期:主要是粘膜萎缩和炎性息肉形成,肠镜下可见粘膜颜色苍白、无光泽,血管纹理紊乱,粘膜皱襞变形或消失,炎性息肉一般直径均小于0.5cm,无蒂。若病情反复发作严重者,晚期尚可出现肠管缩短、僵硬,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等。

(2)克隆氏病:病变呈典型的节段性分布,好发于右半结肠。窥镜下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假息肉形成,且肠腔狭窄、肠粘膜呈卵石样改变。其中纵行溃疡、肠腔狭窄和卵石征为其主要特征。

(3)阿米巴性结肠炎:好发于右半结肠,窥视下粘膜面上散在分布针尖样溃疡,溃疡间粘膜正常,无炎症反应,随着病情的发展,小溃疡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典型的火山口样溃疡。若病情反复发作,可形成阿米巴肉芽肿,致肠腔狭窄。

(4)慢性结肠炎:病变呈连续性或区域性分布,多见于直肠、乙状结肠,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窥视下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紊乱,偶见小的炎性息肉。

(责编:邓莹莹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预防大肠癌应该怎么做?

预防大肠癌,首要的是把大肠癌扼杀在癌前病变阶段。癌前病变指出现于恶性肿瘤之前,细胞形态学上出现某种程度的异型增生,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不治愈,进一步发展可能转变成癌。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病极为密切,是大肠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因此及早发现大肠息肉是预防大肠癌的重点,息肉一旦发现,必须行内镜下切除。肠息肉内镜切除后,如果饮食、环境等致病因素未能去除,则息肉可能再发。因此,息肉切除后需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一般术后每年行结肠镜检查一次,如果连续三年未发现新生息肉,可改为每五年检查一次。我肠癌的高发年龄是55~75岁,因此,预防大肠癌应从45岁开始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Q:结肠炎严重时,会发生癌变吗?

结肠是大肠的一部分,按照其走行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肠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炎症性改变,消化系统的一些慢性炎症改变的存在,久而久之可能会诱发癌变。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管癌,其中结肠癌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目前关于各种癌症的发生发病机制都在研究之中,结肠癌的发生和长期炎症刺激、日常饮食习惯、行为习惯、遗传因素、外界理化因素刺激等都可能有关系,临床经验也表明,在少年时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中年后大肠癌发生率比正常人要明显升高。 结肠炎有很多类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的癌变关系最为明显。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病因至今还不是很清楚,属于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乙状结肠最容易受累。该病可能是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基因遗传和免疫失衡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久治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10年-20年后发生结肠癌的可能性非常大。 此外,慢性结肠炎导致的肠息肉,也是大肠癌发生的潜在诱因。肠息肉有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样息肉型,大肠癌变主要来自腺瘤样息肉型。所以炎症引起的腺瘤样肠息肉、多发性息肉都需要尽快使用肠镜去除,防止引起癌变。 预防大肠癌变一定要合理安排饮食,日常生活中多吃新鲜果蔬、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少进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预防大肠癌变,一定积极治疗现有的疾病例如溃疡性结肠炎、肠腺瘤、大肠息肉等癌前病变;预防大肠癌变,一定要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高危人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Q:什么人易患大肠癌?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关于大肠癌的致病原因,简言之,大肠癌的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具体讲其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以及吸烟等有关。另外,目前,大肠癌发病年龄趋老年化,我国大肠癌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5岁,大多数患者在五十岁以后发病。经临床实践证明,患大肠癌有一定的特点人群,据此,以下人群应警惕大肠癌的发生:
1、大肠癌高发区,40岁以上有消化道疾患者,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大肠息肉等。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而大肠息肉患者发生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是无息肉者的22倍。
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和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3、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克隆氏病、血吸虫病患者等。
4、有盆腔放疗史者,有数据表明,盆腔放疗后10-20年易患直肠癌。
综上所述,对于大肠癌易发人群者来说,一定要提高警惕,争取早发现、早治疗,防癌于未然。最后,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查次大便隐血,5年查次肠镜,家里若有患肠癌的亲属,最好40岁就开始筛查。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