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小儿发热可试用中医外治法

2017/4/26 15:38:14

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且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病邪侵入后易化热生火,从而出现发热诸症。治宜疏风解表、宣肺清热,可选用下列外治法,疗效甚佳。

药浴疗法

青蒿、板蓝根、大青叶、千里光、野菊花各100克,麻黄、细辛、苏叶、荆芥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洗浴患儿全身。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用2~3天。具有清热解毒、宣肺理气的功效。

足浴疗法

香薷、苏叶、荆芥、防风、藿香各15克,菊花、葱白、生姜各30克,连翘10克。加水煎煮取汁2000毫升左右,先将患儿双足置于盆中,待温度适宜时,首次加药液于小儿踝关节上下,再加食醋50毫升,以后每隔10~15分钟加药液1次,每次约200毫升,直到药液浸没小腿肚为止,共约40~60分钟,每日1次,每次1剂,连用2~3天。具有清热解毒、发汗解表的功效。

敷足疗法

吴茱萸、山栀各20克,共研细末,食醋调为糊状,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4小时换药1次,每日1剂,连用2~3天。具有清热平肝、引热下行的功效。

敷脐疗法

柴胡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敷肚脐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用2~3天。具有升阳解郁、解表清热的功效。

纳鼻疗法

鲜青蒿、金银花、黄芩、板蓝根、辛夷花各30克,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50克,用沸水浸泡30分钟后,去渣取液滴鼻。每次2~3滴,双鼻交替使用,每日3~5次。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清热的功效。


(责编:陈晓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小儿发热的中医诊断

您好,中医诊断疾病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就您宝宝发热,看宝宝整体的精神状态,大概了解病情轻重缓急;病史的询问是必不可少的;看舌苔、舌质的情况,切脉,与西医相比,这是中医特有,能分辨出寒热表里,了解病程长短等。现代中医也结合使用西医的化验和其他辅助的医疗检查帮助诊断。

Q:小儿发热的中医诊断

孩子发烧一般都是说细菌病毒或者是支原体感染导致,如果发烧三四天了,用药效果不明显,最好带孩子到医院化验血常规,查明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用药治疗,通过中医一般都是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但是如果孩子是细菌性感染,用抗病毒的药物效果也不明显,所以还是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Q:8个月婴儿发烧

  您好,发热(fever)即体温异常升高。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病态。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下文中体温度数均指腋温);春秋冬三季平均值上午36.6℃,下午36.7℃,夏季上午36.9℃~36.95℃,下午为37℃。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左右,甚至偶达38.0℃,尤其是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相反,若饥饿、低热量、尤其体弱患儿处于少动状态或保暖条件不佳,则体温可降为35℃以下,临床上称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应即采取保暖措施。测体温的方法亦影响所测真实体温数值,如试体温的时间和条件不同,所得体温数值有差异,如腋表、口表和肛表所测得数值依次相差约0.5℃,即腋表者最低、肛表者最高,但若固定试表的时间(分别为5、3、2分钟),则三种试表方法所测得的数值近似。测腋温应以5分钟为准,不宜超过10分钟以上,过久所测体温有渐增趋势。  临床上按体温高低分为四类热型(均以腋下体温为标准):①低热:41℃。  中医学认为,小儿发热主要是由于外感温热邪毒,邪热亢盛所致。因此,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多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用于小儿发热的中成药很多,应该根据什么选择不同的中成药呢?  小儿发热是临床的一个常见症状。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有感染所导致的发热,也有其它因素导致的发热。中医治病很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症状,采用不同的治法。同是一个发热症状,因其病因不同,临床伴随症状亦随之有别。所以,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对小儿发热初起,临床主要为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即中医所说的邪热在表阶段,中药应选择清热解表剂。常用药有小儿感冒冲剂、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金丹片、桑菊银翘散、小儿清热灵、妙灵丹等。  对发热持续较高的患儿,且伴有一些全身症状,如头痛、呕吐、乏力、口渴、大便干燥、尿黄、舌红苔黄等,属中医邪热亢盛阶段,中药应选择清热解毒之力较强之品。常用药有小儿牛黄散、小儿羚羊散、紫雪散、至圣保元丹、清开灵口服液、小儿清热散等。  对高热不退,伴有头痛、烦躁、高热惊厥或神昏者,中药应选择清热解毒,镇惊熄风之剂。常用药有小儿急惊粉、牛黄清宫丸、回生救急散、牛黄抱龙丸、安宫牛黄丸等。  对小儿发热后期,体温渐退,其它症状好转,但仍有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口渴、便干尿黄者,中药应选择滋阴清热之剂。常用药有青蒿鳖甲片、养阴清肺膏等。  总之,小儿发热时可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症状,选择适当的中成药治疗。但小儿热势较高时,多数中成药不能起到迅速退热的作用。临床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其它退热方法,如物理降温、西药降温等。对感染所致的发热,可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或其它药物治疗。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