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小儿呕吐有具体分类,区别虚实寒热和起因,辨证施治。以下是古人常用的偏方,偏方并不是正规的药方,在选择试用时要慎重,以下偏方仅供参考。
1、虚吐
胃气虚弱,消纳乳食受障,小儿精倦神怠,囟门煽动,睡卧露睛,频呕频吐。
治则:补胃温脾。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9克,丁香3克,沉香2克,引用煨姜水煎服。
2、实吐
多为壮实儿,偶滞致胸腹胀满,二便秘涩,痞硬疼痛,口渴思饮寒凉,吐物酸臭。
治则:涤滞通塞,利二便,吐自止。
3、寒吐
过食生冷或当风喂哺受凉,致冷吐。朝食暮吐,为不化之物,无臭无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
治则:温中散寒。
4、伤乳吐
乳食过饱,胃纳乳片运化不及,致频吐,吐物多为乳片。证为身热,面黄,肚腹膨胀。
治则:减少食量,消乳安胃。
5、伤食吐
过食,尤以油腻,胃纳充盈,腹胀热,口臭厌食,频吐酸性粘稠物,眼睑虚浮,身感潮热。
治则:减食,清胃止吐,汤化其滞。
6、夹惊吐
饮食时受惊骇,频吐清涎,身热心烦神躁,睡卧不宁。
治则:先截风,次定吐。
7、痰饮吐
小儿过饮,膈阻气逆,头目眩晕,面青吐涎沫。
治则:健胃顺气。处方:藿香、缩砂仁、白术(土炒)、人参、茯苓、半夏(姜制)、甘草(炙)各9克。
8、虫吐
胃经热或寒,令虫不安,乱胃作吐。唇色热红寒白,胃不时作痛,频呕清涎。
治则:辨热寒起因,热者用下述1方,寒者用2方。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