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有的属于病态,有的并非病症所致。小儿时期由于呕吐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吞咽肌群协调较差,特别是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松弛而幽门括约肌较紧张,腹腔的压力大于胸腔,因此很容易发生呕吐,所以偶尔发生1-2次呕吐,又无其他异常表现不一定是病态。有的婴儿吃奶后,从嘴角溢出少量奶汁,称溢奶,不属于呕吐范围,也不是病态表现。只有频繁呕吐,或定时呕吐及喷射性呕吐,并伴有其他病症的呕吐,可视为疾病的症状。
小儿时期呕吐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病因、不同表现,所以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也就不同。
1、新生儿期:新生儿常因喂养方法不当引起呕吐,尤其人工喂养者更易发生。吸吮过度、吞咽过快等可使婴儿吞入过多气体,气体由胃穿过贲门、食道而上,在发生嗳气的同时奶液也随之而出。呕吐多发生在喂奶后不久。因而喂奶时奶头孔不宜过大;喂奶的速度不宜过快,奶液要充满奶头,避免婴儿吞入空气。喂奶后将婴儿抱起,轻拍其背部,待婴儿打嗝后再慢慢放成卧位,这样可以减少呕吐的发生。新生儿出生后,第1 次喂奶时就喂不进去,或奶刚吃进去就全部吐出来,可能为先天性食道闭锁。若食道闭锁同时伴有食道气管瘘,部分奶汁会进入气管而发生呛奶、窒息。发现此情况应前往医院,及时确诊,采取手术治疗。出生后2周以内的新生儿出现呕吐,要注意有无产伤所致颅内出血,此时呕吐与进食无关,有时呈喷射状。颅内出血的患儿应取仰卧位,头部稍抬高,不宜侧卧位,以免压迫颈动脉而造成意外。
2、婴儿期:幽门肥大性狭窄的病儿呕吐常出现在新生儿末期或在婴儿期出现。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进食量少,胃内停滞食物不多,故未出现呕吐。以后由于食量增大,食物停留在胃内,使胃膨胀而通向十二指肠的幽门存在肥大性狭窄,则迫使上通食道的贲门打开,发生呕吐,且呈喷射状。呕吐物为奶液或奶凝块,有酸味但无黄绿色胆汁,呕吐呈进行性加重,每次喂奶后必吐。由于食物大部分被吐出,进入肠道的少,故大便量少。还可在上腹部触及到一橄榄大小的硬块。这种病需手术治疗。在未做手术前,也可试用解痉药物,并采取少量多餐的喂养方法,进食后取右侧卧位,适当抬高床头,防止呕吐物误吸呼吸道。在婴儿时期肠套叠是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其早期表现是突发的、频繁的呕吐,伴有因疼痛而诱发的阵发性剧烈哭闹。喂养不当也是婴儿呕吐常见的原因,喂的奶量太多,超过了婴儿胃的实际容量,吃的过快,乳汁过热、过凉均可使胃蠕动增强,而导致发生呕吐。这种呕吐多出现于食后较短时间内,呕吐量也多。当纠正不合适的因素后,呕吐就不再发生了。
3、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此期以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呕吐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对此期儿童需经常进行卫生知识教育,以防食入不洁食物。护理呕吐患儿时应做到细心、耐心,婴儿最好取右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被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呕吐后应清洗口腔,被污染的衣服应及时更换。应注意观察呕吐的特点、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呕吐与进食的关系、呕吐伴有的症状、大小便情况等,还需认真记录出入量,为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