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可见于不同年龄的孩子,严重的呕吐甚至使孩子呈呼吸暂停的窒息状态。孩子长期反复呕吐可导致气血不足、营养不良。小儿漾奶不属于呕吐,而是因为小儿贲门松弛,或由于喂奶方法不当,以致喂奶后有少量奶汁倒流入口腔。改进喂奶方法或随年龄增长,小儿漾奶即可自愈。
原因
呕吐是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可分为:
1、消化道器质性梗阻:食管、胃或肠内容物下行受阻,而被迫逆行以致呕吐。如先天性消化道发育畸形(不同部位闭锁或狭窄);稍大的孩子则多为后天性肠扭转、肠套叠、肠梗阻(如常见的蛔虫梗阻)。
2、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肠炎、胃炎、阑尾炎由于炎症对于胃、肠的刺激,可呈反射性呕吐,常伴有腹痛、恶心、腹泻、腹胀。
3、身体功能异常:如果发生全身性感染或代谢障碍等情况时,常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中毒症状。
4、脑神经系统疾病:如发生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或颅内占位性病变,能引起中枢性喷射性呕吐,呕吐前并不恶心,但伴有头痛、嗜睡、昏迷、惊厥等其他神经性症状。
5、中毒:毒物对胃肠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呕吐。
一、西医药治疗:
1、一般冶疗
注意饮食,少量多次进食以减少对呕吐的刺激。
2、纠正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3、药物冶疗
对于持续性呕吐可应用止吐剂以减少其代谢紊乱并发症,阻止因心理因素所致的恶性循环。止吐剂主要为动力性制剂如灭吐灵、吗叮啉、西沙比引等。
还有许多阻断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内多种感受器制剂。
1、抗组织胺药物乘晕宁用于治疗晕动病或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呕吐。
2、杭胆碱能药物东莨菪碱皮下注射用于治疗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呕吐。
3、酚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普鲁氯噻螓、氯丙嗪、夏方氯丙嗪,氟哌啶醇可用于治疗因药物、放射线、手术所致呕吐,但副作用大,包括锥体外系反应、血象异常等。
4、大麻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因化疗药吻所致呕吐,目前已被大剂量灭吐灵、苯诲拉明代替。
5、抗焦虑药、镇静药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安定类药物有止吐作用,尤其对于因心理精神因素所致者;三环类抗抑郁药与止吐药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二、中医药治疗
1、伤食吐
症状:呕吐物多为酸臭奶块或不消化食物,口气臭秽,腹部胀满,泻下酸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山楂、神曲、半夏、陈皮、炒谷麦芽(各)、莱菔子、枳壳各10克,胡黄连6克。
中成药:小儿化食丸每次1丸,每日2次;加味保和丸,每次3—6克,每日2次。
2、胃热吐
症状: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口渴喜饮,唇干面赤,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 方药:生石膏(先煎)25克、黄连1.5克、生地10克、升麻6克、丹皮6克、姜竹茹10克、姜半夏6克、制军10克。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胃寒吐
症状:病起较缓,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残余乳食,无明显酸臭味,面色苍白,神倦肢冷,或腹痛绵绵,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胃和中。 方药:丁香3克、吴萸6克、干姜1克、小茴香6克、白术10克、太子参10克、炙甘草3克。
中成药: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2-1袋,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