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症状

家庭医生在线 2017/3/23 12:03:07 举报/反馈

神经元损伤多发于中老年,快慢不一,可分为进行性脊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和肌萎缩侧硬化,神经元病与癌症、艾滋病齐名。最后可能在病人有意识的情况下因无力呼吸而死,要想治疗神经元损伤就需要了解其发病原因,那么,什么因素会引起神经元损伤呢?目前治疗运动神经元损伤的方法有哪些呢?

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症状

1、运动神经元病主要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还有就是进行性脊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共四个类型。很多患者早期为后三种类型之一,但最后也会发展成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肌肉、肢体逐渐萎缩,肢体、躯干的运动包括吞咽、咀嚼、呼吸逐渐发生障碍,人渐渐地不会动了,形体很瘦,但生命还维持着,像一个冻僵的人,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渐冻人。

2、由于病因不明确,目前没有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和方法。该病的病情不易控制,患者在发病后如果不治疗一般生存3~5年,病情发展快者仅能存活半年到两年。运动神经元病发病隐匿,患者不知不觉,最常见的是手部小肌肉萎缩,做手部小动作如写字、开锁、刷牙、系纽扣等没有力气、比较困难。患者的手掌平坦不像正常人肌肉饱满,手背肌肉萎缩会逐渐发展成“鹰爪手”,病情逐渐向肩部发展。但有5%~8%的患者,发病从肩部开始,出现两肩肌肉萎缩、低垂无力,手臂抬不起,梳头困难。

3、多数患者发病之初,症状仅见于单侧手部,或同侧上、下肢,或后组颅神经支配的肌肉。但少数患者发病时,症状会表现在身体其他部位的任何一块或一组肌肉。例如,病及呼吸肌时,患者稍事活动即出现气急,可能会被误诊为心脏疾病或肺气肿,特别是老年患者;如果病及下肢,患者会出现两下肢僵直无力,伴肌肉挛缩;而极少数患者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僵直性轻偏瘫。

4、绝大多数患者早期即出现持久的腱反射亢进,包括下颚反射在内。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的无力症状会扩展到躯干及颈部,不但全身无法活动,就连抬头、竖颈、呼吸、说话、吞咽等都困难。此时,患者“病废”在床上,最后常因呼吸麻痹或并发肺部感染而死亡。 进行性延髓麻痹又称球麻痹,通常发生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晚期,有时也成为疾病的首发症状。最初,患者由于舌肌与口唇肌肉无力而发音含糊,或因软腭瘫痪出现鼻音;继之,喉部肌肉无力,语音更加含糊不清,声音微弱;晚期,患者发生吞咽困难、呛咳,是由于舌肌与口腔底部肌肉无力,饮水都会从鼻孔返流,还常伴有舌肌萎缩、纤颤。此外,患者由于翼状肌无力发生张口困难,嚼肌无力使口常开垂、流涎、咀嚼困难,因此晚期患者说话、进食极困难。但患者的眼球运动一般不受影响,瞳孔反射正常;括约肌障碍者少见,即便有也出现得较晚。

5、患者一般无感觉障碍,但可能有麻木、发凉、疼痛等感觉异常症状;患者的神志始终清醒,仅少数人出现精神症状、痴呆等。 神经元损伤说法多,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有多种说法。多数人认为,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有毒性,把运动神经元损伤了。另外,由于研究发现5%~10%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家族史,其中一部分患者的过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发生突变,无法产生足够的酶分解过氧化自由基,因此有些人认为,该病是过氧化自由基损伤运动神经元所致。还有一些人认为,是重金属元素损伤了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损伤危害大 积极治疗是关键

1、健康指导:

运动神经元损伤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因此要提倡患者及家属的自我保健。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能随意停止或改变服药时间。注意保暖和休息,预防感冒,家中备好简易急救器械,如家用呼吸机、吸痰器等,以备应急使用。保持与医务人员的通讯联系,遇到紧急情况时有科学的指导,避免和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2、按摩疗法:

按摩对于改善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局部肌肉功能、防止关节挛缩有很大作用,应每日坚持进行。

3、功能锻炼:

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都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或完全丧失,加强功能锻炼延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也非常重要。每2h翻身按摩肢体,活动关节,鼓励患者主动握拳,作深而慢有效呼吸运动,锻炼呼吸肌,保证和维持肌肉正常功能,瘫痪患者将肢体摆放为功能位。

4、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

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吞咽困难,由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引起咽喉部运动肌麻痹,称为真性球麻痹,亦可因锥体束损害引起的假性球麻痹引起,早期可调节食物的稠度、更换头部姿势满足营养需要,但需防制吸入性肺炎。晚期需要插胃管鼻饲,维持足够的营养。

5、精神调摄:

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特点是损伤程长且损伤情容易复发,感冒或劳累后加重。所以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在治疗中首先要有战胜疾损伤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防患于未然。平日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思想静闲而少贪欲。

(责编:林宗可 )

展开剩余内容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推荐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