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曾经说过,“把中医药引进中小学校园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使命、新课题。”随着大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对中西文化更为深入理性的思考,我国两千多年的中医药文化在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上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接受和认可,大众对中医药的学习兴趣亦将更为浓厚。中医文化进校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潮流。家庭医生在线熏蒸理疗频道为你介绍近日在京举行的中医进校园研讨会。
近日,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创新方法研究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协办的“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14日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专家学者、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中医走进多所院校
当天会上,相关专家介绍了近年中医走向校园的案例。在西南大学附中,学生在实验室开展中医药专项《薏苡种质资源材料组培快繁研究》。
为完成综合素质实践课题《缙云黄芩的抢救性保护和快速繁殖》,西南大学附中高二年级学生熊安琪等3名同学跟随指导老师在重庆北碚缙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翻山越岭。“我们走了很多地方,才发现不足10平方米的缙云黄芩生长地。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知识,收获满满。”熊安琪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医课程的开课问卷中,“同学们选用了济世、玄学、养生、调和、传统、复杂……这些词表达了他们对中医的理解。”在课程中,如何用中医治疗感冒、长痘、头疼、失眠、过敏性鼻炎、脚气、体寒、近视等成为同学们提出最多的问题。从疑问到乐趣,两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懂得了很多中医药知识,学会了一些实用的保健方法,甚至有同学自发组织拍摄了中医纪录片《盛世的岐黄》,表达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和关注。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北育才教育集团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东北育才教育集团校长高琛表示,将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丰富拓展国家课程,把中医药知识渗透其中;同时,将开设选修课程,把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等内容编制为校本课程。“中医药大学、高校医学院要加强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支持,并在培养师资力量、合作编写教材、共同举办活动等方面提供好服务。我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小学生能够自觉认同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徐安龙这样畅想。
众多业内人士肯定
“中医药文化早已不露痕迹地出现在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材里,只是未被发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对记者说。
随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思考也趋于理性。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认同和接受,民众对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强。“把中医药引进中小学校园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使命、新课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坚定地说。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是这次“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的发起者,她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在学生心中植入中医药这样的文化基因,激发、唤醒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就在今年1月份,刘彭芝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在北京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普及推广中医药基础知识,并提议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
刘彭芝表示,让中医药进校园,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中医药名家,而是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契合,反映出中华文化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智慧,也让中医超越一般的经验科学,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属性和多元价值,是一种与文化紧密相融的医学科学体系。”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认为,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现实需要,更是传承、发展、创新中医科学的战略性需求。“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黄璐琦院士说。
专家建言献策
虽然早在前几年,北京就全面启动了“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但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还是一件新事。当天会上,众专家为中医走进校园建言献策。
(1)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恰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比如,学龄前儿童以兴趣吸引为主;小学阶段以接触体验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学阶段以探索思考为主,开阔自身视野,提升道德修养。”比如,“可以在学生当中开展中医药知识大赛,如《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本草纲目》知识大赛等,既可以学习先贤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又能体会其中的哲学思维、古汉语知识。”
(2)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委员、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
“我们提出,要把北京打造成全国中医药的文化中心,这可不光是我们有多少中医专家,有多少中医院,有多少博物馆,关键是得有文化,尤其是让孩子们具备这种文化。”
(3)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李萍
“在孩子们心中埋一颗信任中医的种子。从史家学校的中药体验课程、育才学校的神农本草课程、北京小学的四季课程中……中医药文化要与教学体系紧密相连,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跨学科的,需要由语文、数学、生物、劳动等多门课程综合形成。”比如育才学校开设的“敬先农,爱本草”系列课程,分年级进行内容递进的授课:二年级由“京药”开始,种植常用中药,建立校园“盆栽百草园”;三年级在种植“京药”的同时,记录本草的生长过程,四年级学习代茶饮功效、配方及制作工艺,五年级通过参观学习,掌握桑的生长规律、药用价值及桑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