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为何热爱学中医 因为中医很有趣

转载 02月13日 来源:人民网

虽然国内部分群众对中医治疗疾病仍然心存顾虑,认为中医很玄乎,不靠谱,不如现代医学来得靠谱。但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治未病”的理念仍然受到很多外国朋友的青睐,加上国内政策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力度,相信更多人会乐意选择中医治病。本期家庭医生在线熏蒸理疗频道将会为大家介绍外国人学医的那些事儿。

严利依(中)跟随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谷晓红教授(左一)在国医堂出门诊。

马雪颜摄

开栏的话

近年来,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愈加稳健,也吸引全世界众多人士爱上了中医,其中不少人更是来到中国学习中医,并且在学成之后用中医为社会、为大众提供服务,中医药的影响力进一步扩散。本版今天开始推出系列报道,请几位与中医结缘的外国朋友讲讲他们的故事,聊聊他们眼中的中医。

学中医,对于中国人也非易事,对于外国人更是犯难。

2006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马来西亚女孩严利依只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开启中医学习之旅。

她是第五代在当地出生的华人,只学过有限的中文。10年磨一剑,学古汉语,研究中医经典,跟师出诊,拜师学艺,她如今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级博士生,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把脉、针灸、开方,中医功夫样样能上手。“中医药的魅力和中国的文化,一直吸引着我。中医的根在中国,必须到发源地学中医。”她说。

身为早产儿的她,体质因中医好了起来

说起为何学中医,严利依回忆起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她是一个早产儿,提早3周出生,在温箱里吸氧两天,才活了下来。利依幼时体质特别差,经常生病,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发烧等。她成了个药罐子,动不动就吃药,吃西药还总冒冷汗。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妈妈找来中医治疗。老中医让利依用党参、红枣当水饮,每隔一日喝一次,持续地喝了两年。神奇的是,她的体质好了起来,很少生病,在流感季节也不易被感染。

中医的种子,在严利依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坚定地学中医,却是由于外婆中风。外婆经常心疼,还有一些其他的不舒服症状。家人没一个人有学医背景,对这些小症状没重视,觉得没啥事。有一天,外婆突然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家人非常伤心。严利依说,疾病是慢慢累积起来的,未病先防,就可以避免患重病。她立志当一名中医,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也为别人防治疾病。

学中医,了却了严利依的心愿,还让她为堂姐治好了荨麻疹。

堂姐接连生了4个孩子,瘦得吓人。她患上一种身体痒的怪病,晚上不能入睡,痒了3个月,严重影响生活,看了不少西医,都没办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堂姐问大学毕业回到马来西亚的严利依:“你能治吗?”

严利依一看堂姐就是阴血亏虚的体质,“血虚生风”。严利依给她开了三剂药,这是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的当归饮子。没想到,她吃了两剂就好了,没有再复发,皮肤也比以前光滑了。首诊告捷,对严利依来说,这不只是辛苦学习的认可、验证,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她学中医的信心。

将中医和生活相结合,从原文里感受医家思想

对于外籍中医生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语言。严利依在马来西亚学习,用的是英语,到中国完全不能会话,发条短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医时,弄不清古文的意思,她就不停地查字典、学语法。她说,要学好中医,必须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

下苦功学古文,还不算最难的,最让她犯难的,是中医的相对枯燥。阴阳五行、温热寒凉、性味归经,藏象经络,一大堆枯燥的名词术语,一度让她感觉有点学不下去了。

现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的吴梓新,是严利依的师兄。当初,他发现了初学中医者的严利依的困惑,将深奥的中医理论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她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一次,师兄问她,吃素的人为什么需要吃姜?利依一下子就明白了:姜是温热的,常吃素食容易胃寒,姜能去除食物的寒性。

将中医与生活结合起来后,严利依发现,中医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学起来很有趣。同门师弟顾然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的邓杨春,经常和她聚餐,边享受美食边讨论中医。有时观点不同,大家辩论起来都顾不上吃饭。

学中医不能死读书,因为书上学的东西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到了大四,严利依跟着老师连暐暐在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出门诊。连暐暐把她当成个零基础的人,手把手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教。28种脉象各有不同,弦脉如同手放在琴弦上,滑脉如同圆珠滚过。连暐暐细心地教脉法、教问诊、教用药,一点点把严利依引入了门。

从理论到临床,从临床到理论,如此反复多次,才能悟到中医的奥秘。本科毕业后,严利依继续读硕,导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连建伟教授。连建伟开出处方后,让学生回去查出处、文章原意,并透过处方了解创方医家的学术思想。有一次,他给严利依布置了古代名医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查找原文之后,严利依明白了所谓“甘温除大热”即通过补益脾气,使阴火自灭。靠着平时点滴的领悟,严利依迈进了中医之门。

跟随导师体悟中医思维,学做人、学医德

2014年,严利依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师从谷晓红教授学习中医临床。

“失眠30余年,近10年加重,吃安眠药也睡不着。”一位患者向谷晓红诉说痛苦的失眠经历。谷晓红仔细为患者把脉,询问患者生活起居,然后让跟师出诊的严利依搭脉。

“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无水濡养,心火上炎,不能达下,故水火不济,心肾不交,导致心神不养。”听了严利依的回答,谷晓红微微点头,开出了丹参、元参、远志三味药为主的调神药,要求患者白天、晚上吃不同的方子。不出所料,一周过后,患者来复诊说,她吃药后睡觉踏实多了。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严利依总结谷晓红以调心肾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撰写成学术论文,已被某中医药杂志录用,即将刊出。

学中医,最难学的是中医思维。具备良好的中医思维,才能收获较好的临床疗效。跟着导师谷晓红,严利依逐渐去体悟中医思维。谷晓红问诊时询问患者职业、年龄、家庭等,不厌其烦,耐心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谷晓红为一位女患者把脉,问诊大约半个小时,轻轻一句话:“有些事不要想太多。”患者忍不住失声大哭,心结一下解开了。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找到病根,心病还用心药医。严利依跟着谷晓红出门诊,学到的不只是医术,还有做人的原则、为医的医德。

学好中医需要多访名师。每周六上午,严利依跟随从业50多年的主任医师李致重教授在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出诊,拓宽中医思维,提高临床技能。2017年伊始,学习中医进入第十一个年头,严利依更加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她说,中医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中医药的未来,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


扫一扫深入了解熏蒸理疗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反馈 收藏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