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患慢性乙型肝炎已有数年,早几年由于疏忽,治疗不够系统,病情一直不太稳定,4年住了3次医院,甚为苦恼。后经中医诊治,认为其病初时肝胆湿热,机枢不利,但治疗不够及时,进而湿热蕴结,肝血淤阻,日久肝肾不足,正虚邪恋。为此医师给予他清热化淤,补益肝肾中药,王先生肝区不适、腹胀、疲乏等症状明显缓解,肝功能渐渐恢复正常,病情趋于平稳。目前仍继续服用抗纤维化中药。
乙肝为西医病名,中医多将其归纳为“胁痛”、“黄疸”、“症瘕”的范畴。临床多表现为面色不华或晦暗,入睡困难或多梦,肝区隐痛或沉重,病人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恶心腹胀、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数。临床治疗多选用柴胡、郁金、丹参、桃仁、红花、败酱草、田基黄、女贞子、旱莲草等药物随证加减。通过多年的临床探索,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已具有相当的优势。
中医治疗该病强调扶助患者正气,祛除未尽湿热。由于病人病久血络淤阻,故多运用活血化淤的方法抗肝纤维化。
从治疗上讲,中医突出整体观念,治疗提倡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既要考虑患者病情反复波动,湿热邪气未尽的因素,也要顾及患者病久体虚肝肾不足的一面,更要抓住久病肝血淤阻的症结所在。医生应注重从整体出发,因病人而宜,对证组方,突出个性化治疗。此外,中药价格相对低廉,不良反应也少。
但是,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与病变的程度不同,临床用药并非简单地进行活血化淤,而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段,了解病情,判断证型,从而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于乙肝病毒对肝细胞损害是发生在人体对入侵的病毒产生免疫反应时,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医学在治疗中注重整体观念,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起来考虑的优势就更为明显。研究表明,用中医药治疗既可以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又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实现治病求本的目的。
当然,肝纤维化是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临床治疗要树立长期打算或准备,坚持打持久战。由于世界范围内目前在治疗上尚未有单一的特效药物或单一的特效疗法,因而在治疗上我们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患者起居有时,心情愉悦,科学饮食,营养均衡,不过度疲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