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是临床上难以对付的“敌人”,干扰素作为抗病毒药物,受到很多乙肝患者的青睐,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但在治疗的同时,注射干扰素带给患者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大约有20%的人因忍受不了副作用,而中途放弃治疗。对此,下面为大家介绍干扰素治疗乙肝的利与弊,希望对广大肝病患者有所帮助。
干扰素是目前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常用药物,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不仅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而且还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但是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虽然明显,但是使用干扰素治疗是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的。
干扰素可以激发宿主免疫对病毒的自发性长期斗争,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比例相对较高,而且停药后能持续抑制病毒的复制。经过临床实验表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长期服用有可能会使患者的病情稳定。
但由于干扰素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很容易引发不良反应,虽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大。
乙肝患者进行干扰素进行乙肝抗病毒治疗一般会出现流感样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肉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与给药途径和用药剂量无关,多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出现,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流感样综合征可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而在体内产生耐受性或消失。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