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什么时候适合注射胰岛素

2017/1/17 13:40:48 举报/反馈

糖尿病患者大都进行过胰岛素注射,而且有的患者还是经常使用这种治疗方法。如果是使用时间较长的患者,最好注意一定的事项,因为对于在人体的哪个部位进行注射,以及什么时间注射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患者要学会适当的注射时机,比如在进行运动这前最好不要注射。

比如打球或跑步前不应在手臂和大腿注射,以免过快吸收引起低血糖。腹部注射一般不受四肢运动影响。

还要注意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两次注射部位要距离2厘米,并尽量避免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短时间内多次在同一部位注射,可能使局部皮下组织吸收能力下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利用。含有鱼精蛋白的长效胰岛素制剂能与体内某些成分结合起来,在皮下形成块状物造成毛细淋巴管堵塞,更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另外,胰岛素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注射要求。

用来控制餐后血糖的胰岛素如诺和灵R,因为要求尽量快地起效,所以一般选择吸收较快的腹部进行注射而基础胰岛素如诺和灵N,由于要求吸收平稳、缓慢,所以一般选择吸收较慢的大腿前外侧进行注射。以上就是对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一些注意事项,注射胰岛素最好由医护人员来做,但是如果是患者自己进行注射的话,就要了解相关的知识,明确应该在哪些部位进行注射以及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注射。

(责编:苏雅婷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胰岛素注射时间有什么讲究?

大家都知道,使用胰岛素治疗是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糖尿病治疗方式。熟练掌握注射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掌握好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也是一项重要的学问。  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大体有以下几种:  (1)餐前注射  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胰岛素是一种六聚体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需分离成单体后才能吸收入血,起效需时约30分钟。为了使胰岛素与血糖高峰同步,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  餐前应监测血糖,按照餐前血糖值来决定胰岛素注射时间。一般认为,在住院期间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要求需严格些,具体为:餐前血糖在3.9~6.7mm0l/L的患者,在餐前15分钟注射,可适当多进食;餐前血糖在6.7~10.0mm0l/L者,在30分钟注射,按常规进食;餐前血糖高于10.0mm0l/L者,在餐前45分钟注射,减少进食。  对于老年患者及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者,餐前血糖值要放宽些,具体为:餐前血糖7~10mm0l/L者,餐前15分钟注射;餐前血糖10~15mm0l/L者,餐前30分钟注射;餐前血糖高于15mm0l/L者,餐前45分钟注射。  (2)餐时注射  目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或改变序列位置而制成的人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进餐时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后必须立即进食,否则可能出现低血糖。  速效胰岛素作用时间短,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因而用于餐时注射时低血糖反应少见,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治疗。因为不需要在餐前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在治疗应用中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3)餐后注射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1型糖尿病患者,当餐前血糖较低,在2.8~3.9mm0l/L时,可改在餐后注射胰岛素,同时适当多进食;使用速效胰岛素者,也可在餐后注射。  (4)睡前注射  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精氨酸胰岛素),是比较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规律的治疗方案。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则应使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维持基础胰岛素水平,这样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减少脂肪分解,保持夜间血糖平稳,而且低血糖发生少,避免黎明高血糖发生。用量应遵医嘱,并根据空腹血糖值调节。  怎样掌握好胰岛素注射时间,需要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并与医生一起研究讨论,摸索经验,选择合适的注射时间及剂量。

Q:胰岛素注射时间有什么讲究?

大家都知道,使用胰岛素治疗是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糖尿病治疗方式。熟练掌握注射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掌握好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也是一项重要的学问。  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大体有以下几种:  (1)餐前注射  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胰岛素是一种六聚体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需分离成单体后才能吸收入血,起效需时约30分钟。为了使胰岛素与血糖高峰同步,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  餐前应监测血糖,按照餐前血糖值来决定胰岛素注射时间。一般认为,在住院期间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要求需严格些,具体为:餐前血糖在3.9~6.7mm0l/L的患者,在餐前15分钟注射,可适当多进食;餐前血糖在6.7~10.0mm0l/L者,在30分钟注射,按常规进食;餐前血糖高于10.0mm0l/L者,在餐前45分钟注射,减少进食。  对于老年患者及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者,餐前血糖值要放宽些,具体为:餐前血糖7~10mm0l/L者,餐前15分钟注射;餐前血糖10~15mm0l/L者,餐前30分钟注射;餐前血糖高于15mm0l/L者,餐前45分钟注射。  (2)餐时注射  目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或改变序列位置而制成的人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进餐时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后必须立即进食,否则可能出现低血糖。  速效胰岛素作用时间短,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因而用于餐时注射时低血糖反应少见,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治疗。因为不需要在餐前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在治疗应用中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3)餐后注射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1型糖尿病患者,当餐前血糖较低,在2.8~3.9mm0l/L时,可改在餐后注射胰岛素,同时适当多进食;使用速效胰岛素者,也可在餐后注射。  (4)睡前注射  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精氨酸胰岛素),是比较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规律的治疗方案。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则应使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维持基础胰岛素水平,这样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减少脂肪分解,保持夜间血糖平稳,而且低血糖发生少,避免黎明高血糖发生。用量应遵医嘱,并根据空腹血糖值调节。  怎样掌握好胰岛素注射时间,需要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并与医生一起研究讨论,摸索经验,选择合适的注射时间及剂量。

Q:胰岛素有什么分类?

临床上使用的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可分为两类:一类起中效或长效作用,以提供人体的基础胰岛素;另一类起短效或速效作用,以控制餐后血糖。然而,以中效胰岛素来提供人体的基础胰岛素,尚有不足。中效胰岛素注射后6~8小时,会出现作用高峰。中效胰岛素,一般需在早、晚餐前各注射一次。晚餐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在夜间2~3点时,正处于作用高峰。这容易导致病人出现夜间低血糖。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更久、更平稳:改变中效胰岛素结构而制成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用以提供人体的基础胰岛素,可弥补中效胰岛素作用的诸多不足。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可长达24小时,而且其作用平稳,没有峰值。在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的同时,可最大程度地模拟人体的基础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的短、速效:本身结构复杂,注射后容易自动地形成六聚体。只有六聚体解聚,变成单体后,胰岛素才能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因此,短效胰岛素注射后,需半小时才能起效。这意味着,病人必须在注射胰岛素30分钟之后,才可进食。另外,短效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时间,是注射后的2~4小时。而人进餐后30分钟至1小时,餐后血糖即增至最高。也就是说,在胰岛素开始起效不久,尚未达到作用高峰时,因进餐而形成的血糖高峰就已经出现了。此时,胰岛素无法很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再则,胰岛素注射后的2~4小时,病人多已饥肠辘辘,此时却正是短效胰岛素起效的高峰时间,这极易导致病人出现低血糖现象。 那么,有没有一种胰岛素,可解决短效胰岛素的“缺陷”呢?有,它是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又称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它是将短效胰岛素的某些侧链结构作微小改动后而形成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不容易形成六聚体,注射至体内后,直接以单体状态呈现,很快就能进入毛细血管,并进入循环。因此,这种胰岛素注射后5~15分钟就可起效,可在餐前即刻注射。注射后,也无须等待一段时间再进餐。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注射后,30分钟至1个半小时内,可达到作用高峰。这样,胰岛素的作用高峰和进餐后血糖升高的高峰达到同步。而且,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作用持续时间短,最大作用时间为1~3小时。当病人进入空腹状态时,胰岛素的作用也已基本接近尾声。因此,选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发生空腹低血糖的机会更少。 胰岛素界又有了新成员——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它们如同胰岛素中的配方奶粉,每天注射2次,就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预混胰岛素的主要成分是游离的短效胰岛素和与鱼精蛋白结合的短效胰岛素。其中,与鱼精蛋白结合的短效胰岛素在体内缓慢释放,起相当于基础胰岛素的作用;未与鱼精蛋白结合的游离短效胰岛素,作用类似于单纯的短效胰岛素,可控制餐后血糖。与预混胰岛素相似,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也能起到控制餐后血糖、提供基础胰岛素的双重作用。不同的是,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将预混胰岛素中所含的短效胰岛素,“升级”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因此,其起效更快,餐前注射,即可很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